孩子不聽話就開啟“自動航行”模式?為什麼不試試“2W1H”法?

孩子不聽話就開啟“自動航行”模式?為什麼不試試“2W1H”法?

一、面對孩子時總是控制不住火氣,那是因為你無意間開啟了“自動航行”模式

鄭斐最近總覺得自己更年期提前了,因為,以前兒子闖了禍,她還能耐著性子哄一鬨。現在,一看到兒子不肯好好寫作業,還把東西扔得滿地都是,她就忍不住化身“河東獅吼”,甚至有時候還會對著兒子大打出手。

特別生氣的時候,她覺得自己格外委屈。自從升任了總監,她每天在公司忙得腳不沾地,回家了還要伺候兒子,可他怎麼就總也長不大呢。

但是,每當兒子被她吼了或者打了之後,小小的人兒硬生生忍著眼淚的模樣,還是會讓她心疼不已。再怎麼說,那都是她懷胎十月,受盡千辛萬苦才生下來的孩子,若非萬不得已,她也不想動手。

所以,鄭斐在氣恨兒子不聽話的同時,也一直無法原諒自己。她想不通,自己平時也不算是十分苛刻的人,可面對孩子時,怎麼就總也控制不住火氣呢?

事實上,鄭斐覺得自己在面對孩子時摟不住火,是因為她無意間開啟了“

自動航行”模式。

在《去情緒化管教》一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和蒂娜·佩妮·布賴森將“為了急於糾正孩子的錯誤,只是簡單地從自己的情緒狀態出發,對當下境況做出反應,而沒有照顧到孩子此時的需要”的管教孩子的行為,稱之為“自動航行”。

就像機長在開飛機時按下了“自動航行”按鈕一樣,只要摁下按鍵,就不用再進行手動操作。很多父母在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時,也會不自覺地犯懶,打開自己的“自動航行”按鈕,讓自己用了千遍的方法出動去解決問題。而一般,這些方法都是當即就會產生效果的諸如威脅、懲罰、關小黑屋等手段。因為,用這些手段來管教孩子見效最快,至少表面來看孩子瞬間就被馴服了。

孩子不聽話就開啟“自動航行”模式?為什麼不試試“2W1H”法?

二、“自動航行”雖短期有效,但時間長了無異於“養癰遺患”

美國著名作家卡森·麥卡勒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怪形狀。一顆受了傷害的兒童的心會萎縮成這樣,一輩子都像核桃一樣堅硬,一樣佈滿深溝。

確實如此,如果父母在應對親子關係時,時常採用“自動航行”模式,錯誤地運用了懲罰性的管教手段,短期來看雖然有效,但時間長了無異於“養癰遺患”。因為,它不僅會擾亂孩子的腦回路,不利於大腦構建,還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解決問題越來越難以實現。

(一)擾亂孩子的腦回路,不利於大腦的發育

隨著醫學逐步介入心理學,醫學家們發現,父母“自動航行”時的懲罰性管教,會讓孩子的大腦功能開始紊亂,甚至出現“卡死”現象。因為,孩子天生習慣向父母尋求安全感,身體或者心靈受到傷害時第一反應會是尋求父母的庇護。可惜,由於“自動航行”,此時的父母恰恰是孩子受傷的源頭。

孩子的一條腦回路想要逃離受傷的源頭,另一條腦回路卻試圖靠近父母(受傷源頭)來獲取安全感,兩者相持不下,然後陷入紊亂狀態。更可怕的是,當大腦功能開始紊亂時,分管壓力的皮質醇會被釋放出來,而皮質醇對大腦發育有副作用,輕者影響發育進程,嚴重者則會造成腦細胞的死亡。

孩子不聽話就開啟“自動航行”模式?為什麼不試試“2W1H”法?

所以你看,採用懲罰性措施管教孩子,不但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壓力,還對孩子的身體有著極壞的影響。

(二)激發孩子逆反心理,不利於解決問題

在講“自動航行”管教孩子的第二個缺陷時,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管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讓他聽話?以後再不犯同類的錯誤?還是單純想懲罰?先不急著回答,仔細想清楚了再說。

經過深思熟慮後,你也許會堅定地回答我——讓他聽話,或者再不犯同類的錯誤。也就是說,管教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孩子犯錯或者不聽話”這個問題,對吧?

那麼,你在面對孩子時總是選擇情緒“自動航行”,又是為了什麼呢?顯而易見,在管教孩子時選擇“自動航行”,還本末倒置地將“懲罰”錯當成了管教的目的。而往往,懲罰類管教又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極不利於解決問題。

不信,我們去找一些孩子來做一個不記名的調查問卷,問一問他們在被父母懲罰或者關小黑屋時,他們當時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孩子不聽話就開啟“自動航行”模式?為什麼不試試“2W1H”法?

父母也許以為,孩子被懲罰時,他們內心想的都是怎麼避免不犯錯。事實上,孩子的反應,相比之下真實多了。

“爸爸好討厭,我不過哭鬧了兩聲,他就把我一個人丟到了臥室。”

“我好可憐啊,怎麼會碰到這樣不公平的父母?!藍瘦,香菇!”

丹尼爾認為,懲罰性管教“浪費了一個讓孩子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從而產生些許有益的自責心理的大好機會”,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他們將“自己做錯事”這件事丟到了九霄雲外,反而開始糾結父母“不愛自己”這件事。無形中,孩子已經將錯誤轉嫁給了父母,自然不會再想著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三、只有跳出“自動航行”的傻瓜模式,才能真正達到管教的目的。

很多父母在面對失控的孩子時,總覺得他們是故意的,因為他們不想做個乖孩子。而丹尼爾說,“人的能力大小會隨著精神狀態和體能狀態而有所波動,而這些狀態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對正在發育的孩子以及他們正在發育的大腦來說,尤其是如此”。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某些時候的不乖,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而是他們“不能

”,他們根本做不到。受孩子不同成長階段能力侷限、脾氣秉性、情緒及當時的情境所影響,孩子不可能時時刻刻保持我們所期待的那個樣子。

孩子不聽話就開啟“自動航行”模式?為什麼不試試“2W1H”法?

那麼,既然孩子犯錯並不是他們主觀上想要犯錯,我們父母又有何理由繼續實行“自動航行”傻瓜模式呢?好在,對於如何跳出“自動航行”模式,丹尼爾也總結出了一個小技巧給我們——2W1H法

所謂“2W1H”法,就是在面對失控的孩子時,問自己三個問題,為什麼(Why),是什麼(What),怎麼做(H),以此來平靜自己的怒火,不要再讓自己的情緒流於“自動航行”,迴歸到那條既能讓孩子聽話,又能教孩子解決問題的正確的管教之路上去。

舉個例子:袁梅是個職場寶媽,為了按時完成工作任務,她總需要在家加班。可是,5歲的女兒草莓總是時不時要去打擾她一下,甚至,還在她一直沒理她時,將玩具水槍裡的水噴到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上。

假設袁梅不想用暴力去解決這件事,但又壓不住心底裡的火,此時她可以默默在心裡問自己三個問題:

01.為什麼草莓會這樣做?

02.通過這件事,我能教會她點什麼?

03.該怎麼教她,效果才最好?

在心底提出了問題後,袁梅會去慎重思考,也許她就會這樣想:

01.草莓一直打擾我,可能是她一個人玩得沒意思了,想讓我陪。

02.通過這件事,我可以教草莓正確表達情緒,還可以教她延遲滿足。

03.該怎麼教她?懲罰肯定不行,pass。驕縱也不行,pass。那就先把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求得孩子的理解,再慢慢講道理吧。

孩子不聽話就開啟“自動航行”模式?為什麼不試試“2W1H”法?

經過了“2W1H”的深思熟慮,佔據袁梅大腦的勝利方便從“原始大腦”變成了“理性大腦”。此時的她,再不會隨波逐流地“自動航行”,而是更積極地、理性地去面對。孩子是這個世上最聰明的生物,你積極與他共情,他也會主動打開連接親情的閥門。

當然,也許你會覺得這個方法有些“異想天開”,畢竟衝突發生的那刻,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這麼多的事情。但是,相信我,更多的時候,自問自答一個“2W1H”,可能只需要花費幾十秒。

也就是在這十秒當中,你從一個盲目的懲罰型父母,變成了一個理性的管教型父母。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而顯然,跳出“自動航行”模式,轉而採取更理性的管教方法,更符合教育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