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POS支付圈套路之平臺篇(上)

十一假期的前幾天在與一位剛剛達成合作的張姓合作伙伴聊天時,這位張總提到了這樣一個情節,他說大概在一年半之前,他與“某付”支付合作的時候,被該機構深深的套路了一把,至今對這個“某付”支付厭惡至極,自此再也不與此平臺有任何形式的合作。我懷著一顆好奇心詢問了下去,最後對整個套路事件基本搞清楚了。並且為這位張總捋順一下事情的邏輯關係。他也豁然開朗。

主要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張總在那時與當地一家自稱“某付”支付的代理商合作推廣POS機。因為各支付機構的政策都是階段性考核的,在他合作初期,該支付機構的當階段政策也即將結束,而當地的這家代理商也沒有將此信息及時的告知這位張總(也許該代理商非平臺一級代理對政策考核截止也不明確,或者也不排除主觀故意),導致剛剛起步的推廣工作,一夜之間又要搭進去更多的終端成本補差。使這位張總在內心對該支付機構埋下仇恨的種子。最終進入支付的第一仗就頭破血流,憤恨不已。

接著這個小事故,我們第一篇聊聊支付機構都有哪些“套路”。

支付機構是POS行業中市場層面的最頂端了(在此不提監管機構),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POS終端的現在最普及的推廣模式就是押金模式和免費模式,也可以合起來說是燒錢模式。經常有“略懂”的客戶和代理提出,為啥別人家的機器都是免費的?為啥別人都是免費供貨?(在此不做解答,歡迎關注本號,歷史文章中有相關介紹)其實,只有最下端的市場,才會出現這樣的怪現象。越往上端走,各方面壓力越大。畢竟終端硬件是有成本的,公司運營是有成本的,推廣過程是有成本的,這些都要從一個未知的交易量中拿回來。。。

再拿某個支付機構的mpos政策舉例。機器首付款19元/臺,截止活動期未激活的補齊99元/臺。註冊成功並首刷5000為激活,首提100臺,結算價0.52%,首提1000臺,結算價0.51%,首提10000臺,結算價0.49%。全國政策統一。假設有的代理商提100臺,活動到期仍有80臺未激活,而激活的20臺產生的利潤又無法衝抵80臺的尾款。這就造成了,機構的硬件成本的真實損失,而代理商卻又拿不到持續的分潤。明事理的可能還可以接受分潤被扣的現實,而有些代理商就會對支付機構開罵,說是被支付機構套路。

其實現在支付行業市場化後,很少有哪家支付機構朝令夕改,說了不算,明坑代理商的。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任何一個“搞死他”的機會,都在被同業虎視眈眈。更多的是代理商對自身實力衡量不夠,一味的追求高利潤,從而導致進了“套路”的結果。

而前面我提到的那個“事故”的問題也在這是在“活動期”這一個環節沒有了解明白,才導致的。

所以,建議對支付行業有興趣的參與者,在選擇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兩點:第一、必須清楚瞭解平臺的階段政策,即使是二級合作伙伴,都有對政策的細節細緻瞭解;第二、要量力而行,不能一味追求高利潤,也沒有一口吃成胖子的。只要努力用心,無論從何時開始,都能從零到大!

歡迎關注我司“木木商服”微號,獲取更多POS行業知識。

希望我的分享對你有所幫助,感謝關注。

解讀POS支付圈套路之平臺篇(上)

木木商服POS總代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