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探索万物之道(中)

(接上篇)

论中—探索万物之道(中)

五、中理念的现实意义

按照开国领袖的教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重点是“今用”和“出新”,也就是说我们要与时俱进和活学活用,很多的经典是我们“误读”或“误解”了。中理念在“无时不在”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自然运行和人类发展的历史。自然运行上百亿年,人类文明发展上万年,二者至今都“正常”运行和发展着。按照当今科学研究评估,现在的地球相当于我们人类的“青年时期”,因此,对于地球末日的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人类灭绝的可能性也不大,只会迈向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只是作为人类个人的末日,由于各种天灾人祸而随时都可能到来。事物都有周期性。一个周期的结束,不是和开始的原点重合,而是巧妙的“错过”原点,用圆通的方式开始又一个周期,但每个周期都不尽相同,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几个或更多的周期就会形成螺旋状可以一直“走下去”。在时间方面,“我们正走在时间的大路上”,并且还将一直走下去。

“中理念无处不在”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丰富多彩的本质。孔子认为:“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和乎法度叫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在这里主要的重点,是理解“中心”和“中间”这两个概念。

“中理念核心是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今很多对立和统一的事物。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利”和“害”是对立,但天地运行都能如此和谐统一,作为人类还有什么矛盾不能统一和解决呢?超智慧,道德高尚,有大爱和大善是“圣人”的主要标志,作为中国古代圣人的杰出代表,老子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中理念核心是度”,可以理解的方面更多。“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人类的战争史无不证明了这一物极必反的真理。老子还说:我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请看,什么是“慈”。慈就是爱,就是付出而不求回报。何为“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了”,也不能浪费,我们谁都没有权利浪费地球上的资源,“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至于“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作坏,谦逊礼让,你就会受到大家的喜欢,你也没有失去什么,你和大家都会感到舒服和自在,达到了“为而不争”。

世界事物,人是最宝贵和最复杂的。人由于具备了比动物更高的智慧而达到很高的层次,当代人类70多亿人口,按道德和能力作为标准,可以粗略把人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圣人级别”,人数很少,只占万分之几;第二类是“君子级别”,占80至90%;第三类是“小人级别”,占总数10%至20%,每个级别还可细分为上中下等级别,极端的除外。每个级别都不绝对,会随时转化,君子也可能有小人的属性,而小人也可能转变有君子的属性。有一个特殊的例外。不管是什么人,在出生以后的婴儿时期,都非常可爱,都会把人性的“美”与“善”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人们都把婴儿当做“小天使”疼爱有加。婴儿时期的人是纯阳之身的完美之躯,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纯阳之身的婴儿到了幼儿时期,有了意识认知就会开始形成各自的“初心”而因人各异。世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就有了“一岁看大,三岁看老”的说法。


论中—探索万物之道(中)

怎样做人做事呢?孔子给出了回答:“君子之道,无忧,无惧”。按现在的理解主要是指做人做事就要不作恶,心态和情绪良好;对物质的追求能知足;愿意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遵循和效仿天理、地理、人理去做人、做事,就能“无忧”。对自然心怀敬畏和赞美;主动顺应自然和了知生死,感恩自然,这样,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无忧和无惧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还说“所谓道德修养,就是让事物得以顺和的能力”。人们往往容易只追求快乐而忘记感恩。快乐海中人人都可以获得快乐,只要你乘一只“知足的小船”,在快乐海中就能得到,但你得有一只“知足的小船”和有“体会过痛苦的经历”。感恩是必须的,是正能量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拥有超级大脑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领受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的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这就是高层次的感恩,值得我们推崇和效仿。做人做事之道理就是“心安理得,顺和自然”。理解为调整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享受人生;效仿和遵循天理、地理、人理,充满正能量;主动地敬畏,赞美,感恩自然,和自然始终保持和谐及知心。这样,我们将不虚此生。(未完接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