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我們要研究《道德經》,最好先了解一下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我們都很清楚,道並不是老子首先發現的,應該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他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個總根源,只是當時沒有文字,他沒有辦法用任何文字來說明,所以只好不得已“一畫開天”。這“一畫開天”,那一畫,現在叫做符號,當時就叫象,可是這一來就影響了到幾千年。我們中華民族的人,非常地執象,很迷那個象,看天,天象;看人,人象;看地,地象。

老子看到這個狀況,他就感覺到如果再這樣執象下去,我們遲早會被象困住,沒有辦法再繼續往前進。那對伏羲氏來講,也是很不好的現象,因此他決定要破象立道,它這個道,是要把象破掉,然後把道立出來。但是他看到伏羲氏畫象,大家就執象,因此他也擔心一旦說出道來,大家就執道了。

所以,一開始他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這“非常”有警告的意思,說:各位,我是好心好意,我現在把伏羲氏當年所沒有辦法講出來我把它說出來“道”,可是你們不要執迷於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實際上是用來破道的,這是我們心裡頭一定要很清楚的一點。

當然,這個“道”,現在我們都很清楚,代表宇宙萬象,這包含人生的萬象都在裡面。因此這裡頭“常”字非常重要。“道”再加上一個“常”字,就變成“常道”。“常道”就是恆常的道理,這裡頭有變的部分,也有不變的部分。你看這樣聽起來,它就跟《易經》的道理很接近。

那老子就說: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名稱。伏羲氏當時是沒有文字,所以沒有出現“道”這個名稱。在老子的時代,文字就比較成熟了,因而有很多名稱。那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任何名稱一旦說出來,它就有很大的侷限性,我們現在不要受它的影響,所以我們這裡也提出一個“常名”,“常名”就是不會有侷限性的名號,這叫“萬物的自性”。

老子當年講道,好像很玄妙。實際上,我們現在跟大家講,宇宙萬物有一個共同的根源,大家差不多都知道,那就是本體。本體也叫作形上。所以現在我們對於它究竟存不存在、道是什麼之類的問題,應該比以前的人少很多疑問。天道是老子所說的東西,這句話我們也很清楚。

同樣說道,孔子多半說的是人道,而老子在《道德經》裡面大多都在講天道。天人合一從他們兩個人身上,我們一定要做很合適的配合。老子是從天道出發,然後走向人道;孔子是從人道出發,然後走上天道。但是最後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要把《易經》背後的那個道宣揚出來。《道德經》的源頭是《易經》,那麼,《道德經》的第一章,跟《易經》有什麼配合的地方呢?

《易經》開了一個易門,叫作“陰陽”,“陰陽易之門”,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現在《道德經》第一章,它也開了一個道的門,叫作“有無道之門”。所以《道德經》第一章,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一個有,一個無。有無不完全等於陰陽,否則老子直接用陰陽就好了。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始”跟“母”有什麼不同?“始”是開端,是本原,意思是本來是從這裡出來的。而“母”,是能夠使萬物化生的一種動力。一切一切的總根源叫作“無”,但是“無”裡面要想產生萬物,就要靠“有”。如果沒有“有”,就產生不了東西。所以“無”跟“有”這兩個名詞,是我們學習《道德經》,必須要好好去了解的。

所以他勸我們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的意思是說,我們常常要站在這個“無”的立場,來想事情。你本已“無”,又不離開“無”的時候,若你想觀宇宙天地如何變化的玄妙,是有可能的。你常常本已“有”,就能看到宇宙萬物看得見的部分的變化,這也可以做的到。這兩邊用的方法都一樣,叫作“觀”。“觀”,不是隻說用眼睛看。用眼睛看,叫作“見”,而“觀”不一定看見,它是要透過精神來體驗的。我們常說觀世音菩薩,至於他的眼睛有沒有在看你,你也不知道,可是他的觀是最高明的,你透過精神來觀,比你用肉眼去觀,要明白得多。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這裡要改變一個標點符號的位置,即“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如果這樣標點的話,整個意思就完全凸顯出來了。“此兩者同”,告訴我們“有”跟“無”是相同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換句話說,“有”跟“無”本來是在道里面,出來以後給它兩個不同的名字,因而“有”跟“無”不是對立的。我們現在很喜歡用對立,其實世界上沒有對立的東西,它們是相對待。相對待就是彼此會浮動、彼此會遷就、彼此會變化。對立就糟糕了,就僵在那裡了,所以我們儘量不要讓任何事情對立,要讓它們相對待,彼此尊重、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動。

老子為什麼在名之後,馬上講出“無”跟“有”?他是為了告訴我們“無”是一個名稱,“有”也只是一個名稱。所以,你不要太執著,千萬不要認為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有跟沒有這兩個是不通的,是對立的,不要有這種觀念比較好。

下面接著說: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同謂之玄”,就是因為同,所以才叫作玄妙。整個《道德經》的觀念,這兩個字也是很重要的,叫作“玄同”。“玄同”現在一般人看不懂,認為是不同的,但是如果站在更高的層次,看得更深入、看得更廣一點,你就會覺得它本來是一樣的,有什麼不同。

“玄之又玄”,為什麼要用兩個“玄”?就是說前面的“玄”,要把它破掉。現在很多人都說,老子玄,《道德經》玄,這是沒有讀通《道德經》。“玄之又玄”,後面這個“玄”,就是拿來否定前面那個“玄”的,意思是你認為這樣是玄,實際我告訴你這是不玄的。因為它是“眾妙之門”。那麼,“眾妙之門”是什麼意思?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形象,這個“象”,是從“眾妙之門”出來的。看到這裡,那大家一定會想到,這個“眾妙之門”,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天門。本來就是這樣,天門是似有似無,又有又無的,那個就是道。所以這樣大家就可以看出來,你向內觀可以觀到道體之妙,向外觀可以觀到道用之妙。

這樣,我們就把整個的第一章看得很清楚了。有幾個要點,第一個是“道”,它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第二個是“常”,它是恆常,不能常常變動。第三個是“名”,它是很不可靠的,只是一個名號而已,你不要太相信。第四個,“無”“有”。第五個,最要緊的字叫作“同”。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接著來探討,為什麼“有”跟“無”是相通的。所以,老子第二章,就開始要把“有”破掉。之所以要先把“有”破掉,是因為一般人痛苦的來源就是“有”。怎麼你比我多呢,怎麼你用的東西比我貴呢,怎麼你升遷比我快呢,所有痛苦都是從“有”而來的。人如果不把“有”破掉,那你永遠痛苦不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