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看古代“鬥茶”二三事


從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看古代“鬥茶”二三事


在自然界的萬千物象中,哪能缺少茶這樣的精靈?正因為有了茶,陸羽為她寫下了《茶經》而傳世,盧仝為她寫下《七碗茶歌》而歌唱,一向以儉樸儒者風範為名的范仲淹都寫下了《鬥茶歌》而為人傳誦。

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的風尚,源於中國。到唐朝時,飲茶之風已非常盛行。這一期間,官府開始徵收茶稅,陸羽的《茶經》也成書。宋代時,中國主要產茶區南移到了東南沿海的福建,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政府實施茶葉專賣,周邊其他少數民族還都接受來自中原的茶葉並嗜茶成癮,同時,民間“鬥茶”之風也興盛起來。

這篇文章我們主要介紹一下北宋時間的鬥茶之風,而且,你可能不知道,後來日本在我們的影響下也出現了鬥茶。那日本的鬥茶和中國的鬥茶又有什麼不同呢?

從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看古代“鬥茶”二三事


01.范仲淹《鬥茶歌》:鼓勵以儒家積極入世、養廉勵志思想來作茶事

北宋建國時便與茶結緣,這跟繼承了五代南唐民間飲茶的遺風以及朝廷的愛好有很大關係。很多人都認為宋微宗是北宋飲茶、鬥茶的創始者,上行下效,宋代因此茶風鼎盛,其實不然。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年間(960-963)就沿南唐制度,在建安設置北苑貢茶。由此可見,從北宋開國到徽宗的幾位皇帝其實都嗜好飲茶,而鬥茶之風,更早在建安民間便已興起。在蔡襄《茶錄》中也曾提及過,當時稱之為“試茶”。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初,朝廷開始派貢茶使到北苑督造貢茶。同時又特頒龍風團茶的模型,為造制龍風餅茶做準備,自此成為北宋龍鳳貢茶的開端。而范仲淹就處於北宋中早期貢茶邁向興盛的年代,面對宮廷與文人士大夫之間茶風鼎盛的狀況,也不由地寫下了為古今好茶者所傳誦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終朝採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范仲淹的政績以及文學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熟知,然而,他也喜品茗試泉,是北宋“鬥茶”論者的先聲,卻鮮為人知。以范仲淹的儉樸儒者風範,尚如此歌頌鬥茶,感嘆茶的魅力,實是因為鬥茶風靡一世,無與倫比。以鬥茶為詩題的《鬥茶歌》,不僅早於同時代的梅堯臣、歐陽修、蔡襄等人有關鬥茶的詩作,而且還是可列為第一篇專論鬥茶的詩作。雖然范仲淹的《鬥茶歌》是讚揚鬥茶的先論,但卻不是意在鼓勵鬥茶風氣,而是崇尚以儒家積極入世、養廉勵志思想來作茶事。由此可見其儒家儉樸、清白而有德義的精神,以及體恤農民之苦併為國謀福的睿智。

從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看古代“鬥茶”二三事


02.北宋“鬥茶”:流程繁雜卻又極富文人雅韻

唐朝時煮茶,多用茶釜(鐵鍋)。將碾碎的茶葉和少量鹽放入鍋中煮開後,用勺將茶湯分盛入盞中即可。宋代時,煮水不再用鐵鍋,改用長頸、帶蓋的湯瓶。團餅茶在絲綢小袋中捶碎熟碾,過篩後,茶粉直接放入盞中。湯瓶中水煮沸後,將沸水倒入茶盞,並用竹製茶憲不停攪拌,直到茶湯表面形成厚厚的泡沫為止。這就是宋朝最常見的點茶方式,待客禮佛一概如此。

在960年前後,宋朝官員陶谷寫成《清異錄》,其《茗蕣錄》一門記錄了當時品茶習俗的新變化: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像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茶百戲。

從茶百戲開始,一種新的品茶方式——“鬥茶”(又叫“茗戰”),便開始從建州地區流行起來。鬥茶之風很快盛行到全國各地。文人、詩人、官員無不好鬥茶,並因此發展了極為繁複的茶湯品鑑過程,其風之盛就像今天的品酒會。衡量鬥茶的勝負,主要有三個評判標準:一是,茶質優劣;二是,茶色鑑別;三是,點茶技術高拙

首先,從茶質優劣看,鬥茶所用茶葉以採於建州的臘茶為上。當時北苑貢茶院出產的茶葉就是宋時茶中的上上品,名日“臘茶”。製作臘茶的工序繁複考究,包括採新茶、揀、洗、蒸、榨、研、壓模造茶、焙、用婆羅洲的龍腦和膏封茶,最後蓋上有裝飾圖案的封印。由於製作工藝極其繁雜,又有皇家貢茶的尊崇,臘茶一直是市面上待價而潔的奢侈品。據史書記載,一團餅臘茶當時曾賣到銅錢四十貫。11世紀,蔡襄也在《茶錄》中記載,茶色以白為貴,“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善別茶者,正如相工(以替人佔相為業者)之瞟人氣色也,隱然察之於內。以肉理潤者為上”。

其次,茶色為鬥茶要點之一,鬥茶貴於白,即上品茶湯的標準是盞面有一層厚厚的乳花,乳花越鮮白越好。《茶錄》中對於鬥茶“茶色”就有記載:“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故建安人鬥試,以青白勝黃白。” 在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也有記載:“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可見,鬥茶以白色為貴,純白又贏青白一籌。

最後,點茶技術的高低,也是影響鬥茶輸贏的重要因素。參加鬥茶的文人雅士要在碾茶、篩茶、候湯(掌握湯水的溫度)、點茶(令茶湯盞面起沫)等各個環節一展風采。

點茶以前,必須先熱茶盞。用冷盞盛茶湯,茶不浮。點茶時,茶和水的量必須恰到好處。盞中放入細研茶末後,注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再拿湯瓶往茶盞中點水,由於很難觀察到湯瓶中湯水是否煮沸及其煮沸程度,鬥茶時通常通過聽水聲來分辨湯水的老嫩,當水煮到“如風入松,如水過溪”時就是恰到好處。要注意的是,

點水時不能破壞茶麵,同時用茶匙旋轉擊打茶湯,使其泛起極小的泡沫湯花,稱之為“乳聚面”把茶末攪勻,湯花浮面緊貼盞面、盞沿(碗壁周圍)不退的,稱之為“咬盞”為點茶中勝出者如茶沫或湯花與湯分開,不咬住盞面,即成“雲腳散”(水腳散),開始會在碗內留下一圈水痕。先出現這種跡象的便是輸家。

所以,通俗一點來說,判斷鬥茶的判斷標準主要是:看誰通過攪拌,能使茶湯表面形成厚厚的泡沫,且經久不散。

從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看古代“鬥茶”二三事


另外,鬥茶之風盛行也催生了新的茶具。唐朝時,人們最欣賞的茶湯呈淺黃綠色,越窯的青釉瓷和河北邢窯的白瓷最能呈現這一湯色的美。而到了宋代,上品的茶湯標準是盞面有一層厚厚的乳花,且乳花越鮮白越好。這就需要有合適的茶碗來襯托茶色,以建窯的厚胎黑釉茶盞最佳,如福建建窯兔毫盞、吉州窯木葉紋盞、剪紙貼花茶盞等就曾風靡於世。

其中又以紫黑釉兔毫盞最負盛名,茶盞內壁的兔毫紋是釉面裡的細微氣泡在燒製過程中破裂產生的窯變。燒製過程中,由於氣泡破裂,融化了的含鐵礦物質會產生流動並結晶,在茶盞內壁縱向形成黃棕色的兔毫紋。除了釉面黑,釉質光潔以外,人們喜歡用建窯茶盞鬥茶的另一個原因是建窯茶盞壁與底厚,易於保溫;碗形和碗底大,易於茶匙攪拌起沫。


從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看古代“鬥茶”二三事


03. 室町幕府時代的日本“鬥茶”:粗獷直接,縱情聲色,娛樂至死

在日本,西大寺每年都會舉行名為“茶盛”的盛大茶會,用以迎接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凱旋的武士們。武士們回到家鄉後,都會參加一種名為

“物合”的搏戲打發閒暇時光。搏戲的內容五花八門,包括繪畫、鬥雞、鬥蟲、插花、扇技、貝殼、香薰、鎧甲等,而且往往伴有賭博活動。另一種頗為時尚的娛樂活動則是連歌會,一群志趣相投的同仁圍坐在特殊裝飾的小屋中,集體創作連歌。

在室町幕府時代早期,日本人受這些物合搏戲的啟發,又在中國宋朝流行的鬥茶影響下,也發展了自己的鬥茶。日本鬥茶是一種分辨茶味的比賽,其主要內容是區別本茶和非茶。具體環節就是:在十個茶盞中會盛四種茶湯,每三盞中盛有同一種茶湯,剩下的一盞稱為“客茶”。參加遊戲者只有一次機會將客茶區分出來。參加比賽的人中,能正確分辨不同茶湯的碗數最多者獲勝。

隨著飲茶之風日漸熾盛,幕府將軍甚至下令拆除了天王寺寶塔尖上的九個風鈴(銅製鎦金),用來熔鑄茶釜。1336年,佐佐木道譽(別名婆娑羅)在大原舉辦了盛大的鬥茶會,參加比賽的名茶品種多達百餘種,茶會上擺放著各式精美茶點。參賽者投下了各式昂貴的賭注,包括名香、精緻的絲綢錦緞、金粉、盔甲、寶劍等等。獲勝者通常會把獎品轉贈給他心愛的舞者。

面對如此毫無節制、縱情聲色的比賽,新當權的足利將軍不禁喟嘆:


“人們沉溺於女色搏戲,還沉迷於鬥茶會和連歌會中不能自拔,下的賭注之大簡直無法估量。”

當時,連歌僧正徹還記錄了當時的三類飲茶人:

第一類是嗜茶的雅客。他們的茶具總是一塵不染,擺放整齊,並以收藏各類茶具為人生最大樂事,包括建窯和天目窯茶盞、茶釜、盛水器等;

第二類是喝茶客。他們對茶具並不講究,喝茶時無論什麼碗都可以拿來一用如果用的是宇治的茶葉,他們也會稍事評論:“這是第三茬新葉……從時令上講是三月以後採摘的。”

還有一類則是所謂的飲(音“印”)茶人。

這類人喝茶時從不講究茶葉優劣,只要是茶葉,就可以拿來徹泡。他們喝茶多用大碗,只圖喝個痛快,從來不去想茶好喝不好喝。

15世紀下半葉,應仁之亂(1467~1480)席捲日本全境,京都再度成為廢城,一度流行的鬥茶之風也無跡可尋了。

從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看古代“鬥茶”二三事


所以,對比一下宋朝鬥茶和日本鬥茶:

一方面,宋朝鬥茶相比日本鬥茶更添一絲文人雅韻。比如:宋朝鬥茶時,往往會選取山間、庭院、道院、僧寺等能體現精緻文化品味的特殊場所;而且,鬥茶,以茶湯鮮白為貴,這其中更是寄託了一種古代文人雅士淡泊明志、追求清白坦蕩的高尚人文精神。日本鬥茶相比之下則更顯粗獷,人們只是為了追求享樂,安逸放縱。

另一方面,從當時有話語權的政客對待鬥茶的態度來看,宋朝時,北宋名臣范仲淹面對鬥茶之風雖作了一首《鬥茶歌》,但實則是以儒家積極入世、養廉勵志思想來作茶事,而非鼓勵鬥茶風氣,彰顯謀國為民之心境。而日本新當權的足利將軍面對鬥茶,只能發表喟嘆,略有束手無策之意。


結語: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古代吃的“鬥茶”文化。

首先,從范仲淹的《鬥茶歌》引出鬥茶;繼而詳細的介紹了宋代的鬥茶之風,鬥茶不光有嚴格的標準,還能催生茶具的發展,這簡直是一條巨大的文化產業鏈;最後,日本在宋朝鬥茶的影響下竟然也出現了鬥茶。

那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雖然宋代、日本的鬥茶活動都很熱鬧,但我國宋代的鬥茶更有文人雅韻風氣。


從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看古代“鬥茶”二三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