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两个最有佛缘的人,结局却为何天差地别

  •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红楼梦》里贾惜春对这个家族,对这个社会都没有任何的兴趣,没人在乎她,她也不在乎别人,她更多的时候是偏执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红楼梦》里两个最有佛缘的人,结局却为何天差地别

惜春判曲

她宁府大老爷贾敬之女,贾珍胞妹,从那里来说也当得起贵女一说,但宁国府这个大染缸被她视若猛虎,深恶痛绝,还好“太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

但对史太君来讲,惜春只能算是侄孙女,虽然“心里极爱”,但随着林黛玉、薜宝钗这些嫡亲又极会茏络人的女孩儿的到来,对惜春就成了表面的疼爱。

于是在大观园群芳璀璨的背景下,她更显的格格不入,最后竟变得有些“孤苦伶仃”。

  • “原应叹息”(元迎探惜)四春,三春的命运她看的最真,当三个如花似玉的姐姐被婚姻摧残,逝去,她凉了心。她没有迎春般怯懦认命,也没有探春的泼辣手段,她只是勘破了看透了,婚姻对女人都是劫数。

何况她从小被养在亲戚家,亲戚家的下人们天天说自己家乱伦的乱伦,爬灰的爬灰。使她有家归不得,有亲似无亲,对世间更是毫无念想。

《红楼梦》里两个最有佛缘的人,结局却为何天差地别

惜春剧照

在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她表现得很是绝情:搜检大观园时,入画箱子里搜出了许多金锞子,入画解释说是她哥哥寄放在她那里的,第二天尤氏也为她作了证,证明入画没有说谎,她还是要尤氏把入画带到宁府去,还说或打、或杀、或卖。

一个一直随身服侍的大丫鬟,她毫不留情。入画无奈,连尤氏都被她挤兑得下不了台。惜春真的是非常的绝情,她对什么都不在意,可能是从小失去关爱也可能是她真的谁也不需要。

《红楼梦》里两个最有佛缘的人,结局却为何天差地别

惜春偶遇刘姥姥,视同陌路

在《红楼梦》中她只是个陪衬,一片绿叶,没有美貌也没有人情世故,一直不太突出,所以她即使冷漠,别人也只当女儿家小性子,并没想到她是真的觉悟,只是在冷眼看着别人的表演。

偏执的她毫不在乎这个世界能给她什么,她有的只是自己冷硬的心。是怎样的成长让她的心底毫无温度,把尘世当做玄幻一场。

她一直的决绝,始终的冷淡,使后来的出家顺理成章,毫无突兀。

《红楼梦》里两个最有佛缘的人,结局却为何天差地别

妙玉判词

  •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而妙玉虽身在佛门,却难忘红尘,从给宝玉下那张不伦不类的帖子就能看出,她的一颗渴望难耐的心。

妙玉来到贾家,只是借势避难,自身清高又自恋,青灯古佛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空有一副好心机,万贯身,却被囹圄在古佛经书里。

《红楼梦》里两个最有佛缘的人,结局却为何天差地别

妙玉剧照

妙玉的故事不多,但活脱脱是一个被迫出家,凡尘难了的佛门少女。

她对宝玉那一点点的暧昧,说明她有了萌动的春心,这种萌动在她所借的势失去后,就成了致命的漏洞,“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妙玉心心所念,惜春却早已看破,一个面冷心热,一个冷面绝情,一个身在佛门,一个一心向佛,最后的结局自然是非常的悬殊。

所谓求仁得仁,求佛得佛,这世上谁又知道自己是对是错?

似乎无情的人,看透就能不受伤,很快乐,可是如果没有深爱,没有痛苦,怎么能算是曾经来过?

就算是烈火焚烧,万箭穿心,仍能不悲不惧,热爱生活,那才是真的来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