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传说——养育着上党历久弥新的汉羌文化

□ 郭存亭


羌城与古堡寨上,千年的历史古韵,在不断地演绎着那段远古的历史。如今,在寨上村与羌城村老人们的记忆深处,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在古韵历史中养育着上党地区历久弥新的汉羌文化。

据说那时炎帝与黄帝因争夺食盐,在晋南运城一带不宣而战,结果黄帝胜者为王,建都平阳。而一向重礼让善的炎帝,并没有败者为寇,而是带领羌族同胞向北迁徙。炎帝先是迁至上党地区高平与长治交界的羊头山上,后又迁到上党的潞地,并在现在的潞州区百谷山附近尝百草,在此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游牧到定居,从狩猎到农耕。炎帝迁潞后,见百谷山下一带地平水浅,草木茂盛,便在一片肥田沃地中安营扎寨驻扎下来。因都是羌族人氏,便把居住的地方叫做“羌城”。从此,炎帝带领族人在此地开荒种植,从事农耕,安居乐业。

美丽传说——养育着上党历久弥新的汉羌文化

羌城古院落

炎帝是一位天生和善的首领,他崇尚和睦相处,厌恶厮杀战乱。在他多年的与敌撕杀中,使他嫉战如仇,自然也就最忌“枪矛”了。建立羌城后,而 “羌”与“枪”同音,炎帝就寻思着如何改一下这个名字。一次,他与族人一同在石辗上辗谷米,就提起了修改“羌城”这个名字的事。一位正在用簸箕筛簸谷米的羌族老人,见脚下筛簸出一堆黄凌凌的谷糠,就随口说把“羌(枪)城”改读为“羌(糠)城”吧。炎帝遂即应允。从此,当地人就把“羌(枪)城”叫成了“羌(糠)城”,一直延用至今。古羌城在炎帝领导下,年年五谷丰登,家家囤满仓流,所以常遭流寇偷盗抢掠,闹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常因抢夺谷米使双方大战。但和善的炎帝坚持以和为贵,决定放弃羌城,举村北迁。传说一支迁往今潞城区漳河附近的西流村一带,一支迁往今潞城区羊神山下的姜庄村。为了防再遭袭扰,两支羌人都改为姜姓。如今,在潞城区西流南村和姜庄村,姓姜的人家都在半数以上,据传都为炎帝的后裔。羌城的羌人举村全迁后,有异姓人家迁入,再兴村庄,而羌姓人家无一户留村。直到现在,虽然此村仍叫羌城,却无一户姓羌。但在羌城与寨上老人们的记忆中,曾记忆着一段诙谐的民谣: “月亮明晃晃,贼来偷米缸;聋子听见忙下炕,哑巴大声喊出房;瘸子撵上去,跛子也来帮;一把拽住贼辫子,原来是个秃和尚。”这段歌谣或许就印证了古羌城村五谷丰登、常遭盗贼偷米的历史,印证了那段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化过程。

其实,羌族人迁至百谷山下三垂冈一带后,与当地的一些汉人还是相互融合生活在一起的,但也常遭到当地政府军的镇压,他们只好放弃新建城池“羌城”北上,把目标指向并州。据《山西历史与人物》记载:“东汉时期,羌族人受到东汉政府的歧视和压迫,羌人起义,开始进入山西境内,活动于上党、河东等郡,到处与政府军交战,反抗政府的残暴统治。”羌族人离开“羌城” 后,留给上党的不只是一座汉化的城池——潞城羌城村;还有一座军营,那就是沁县羌营村;以及一个古堡寨子村,即“潞城羌城寨”,也就是现在的千年古堡“寨上村”。羌族人走了,遗留在潞邑的“羌城”以及“羌城寨”、乃至上党一带百姓密集的羊民俗、羊文化、羊地名,却交织在这一地区。羌族,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造就了中国先古历史上大半的帝王诸侯,他们的后裔虽然没有在上党实现建政之梦,却与汉人相融留下了汉羌文化,尤其是上党盛行的“圆羊文化”,这种综合汉羌文化的成人仪式,历经千年发展,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学者说:羌城,是羌人筑在上党盆地唯一的城;寨上,是羌人在上党时期留下唯一的汉化古寨。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目前,寨上古村正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汉羌文化”。即:以寨上古村凝聚历史的古寨遗址为中心,在观看农耕用具、体验农耕过程、参与手工制作、感受传统技艺中欣赏羌族歌舞。这,必将成为寨上古村打造“上党第一汉羌文化”的一张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