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撕”胡舒立《財新》封面報道的起因、手法及後果

《財新》日前的一篇封面報道,在我匆匆瀏覽之下便從一些細節中發現了“魔鬼”,產生了“手撕”這篇封面報道的正義感(XuRongXin)。


我“手撕”胡舒立《財新》封面報道的起因、手法及後果


李誕說:人間不值得。是啊,人世間吃的看的,太多不值得手撕的~


胡舒立及其《財新》長期以獨立、客觀而受到相當的認可;正因如此,請給咱們一點空間,在其出次品甚至*的時候吱一聲,以此表達對《財新》的敬意,尤其是對讀者的誠意


魔鬼多在細節裡。簡單舉出兩個細節,咱們一起來看看裡面的魔鬼吧。(下圖為《財新》封面報道局部截圖,整篇報道截圖會附在文末——《財新》是嚴格的付費閱讀模式,即使付費讀者也只能通過截圖傳播)


我“手撕”胡舒立《財新》封面報道的起因、手法及後果


上圖顯示,《財新》開宗明義自問自答了這篇封面報道要剖析的問題:“借力金融科技的聯合貸款或助貸,是普惠信貸的唯一解決方案嗎?答案是不。”


發現細節的“魔鬼”沒有——許多問題的解決方案本來就不止一個,而付費訂閱的《財新》,竟用封面報道長篇大論地來印證這個常識。


開篇就被這個魔鬼細節驚到了,再一瀏覽,繼續“見鬼”。看看下圖中劃線的那句話,感到作者下筆時那絲彆扭、費勁、奇怪了麼?


我“手撕”胡舒立《財新》封面報道的起因、手法及後果


這段講的是被《財新》作為正面典型的泰隆銀行的業績。報道既要說“淨利潤增速基本在20%左右”,又要說“甚至更高”,還要把“2011年、2012年淨利潤緩慢增長甚至負增長”給除去。寫出這種有語病之嫌的彆彆扭扭的句子,包括開篇那種常識性的自問自答,相信不是《財新》封面報道記者、編輯的語文基礎不好,而是因為整篇報道是“立場先行”,一切“事實”、“數據”都必須符合並服務於既定的立場!


“淨利潤增速基本在”,這一表述貌似“複合增長率”,而實際指每年分別的增長率。每年分別的增長率到底是多少? 泰隆銀行不是上市公司,那咱就去其官網,發現官網上有各年的年報:

把最近3年的年報點擊開,迅速瀏覽就看到另一番景象:從2016年度到2018年度,其淨利潤的增長率分別為35%、20%、14%(四捨五入,略去小數點後數字)。


顯然,泰隆銀行最近3年的淨利潤增速在連續地較大幅度地下滑,而這與《財新》封面報道說的——“淨利潤增速基本在20%左右甚至更高”,南轅北轍!

……


我“手撕”胡舒立《財新》封面報道的起因、手法及後果


諸如此類,依樣畫葫蘆,相信大家基本都可以輕鬆地往下“手撕”了。


以下是我“手撕”的“成果”。當然,咱提倡有破有立,“手撕”一件次品後,爭取接著“手造”出一件相對好點的作品。手造作品被21世紀經濟報道、鳳凰財經、和訊網等刊載,也算是手撕《財新》的小小成果/後果吧~


《高國壘:在普惠金融的發展上——被高估的IPC微貸和被低估的金融科技》

《在普惠金融的發展上——被高估的IPC微貸和被低估的金融科技》


本著尊重事實、常識和讀者的理念,如何從細節的“魔鬼”中發現“手撕”的對象、用什麼手法“撕”什麼“部位”,今天是第一次當眾拆解。

所以,這篇拆解說明文 屬“原創首發”^_^


我“手撕”胡舒立《財新》封面報道的起因、手法及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