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其醬不食”:調製美味的醬和醬油,在古代是如何來

​醬的歷史,是很悠久的。然而確實的歷史,只能上推到戰國時代。“醬”字有古文、籀文和金文(就是青銅器上的字),但未必就是近代的豆麵所做的醬,因為用肉或菜搞細搞爛的東西,古時也叫做醬。在漢朝無疑地已有我們今天的那種醬了。醬油的應用,應該也很早,但確實文獻現在還缺少,然而至晚在南北朝,該已用醬油了。

“不得其醬不食”:調製美味的醬和醬油,在古代是如何來

醬(或醬油)是我們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是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上差不多每天都不可缺少的生活調味用品。醬的種類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用大豆或小麥所制的醬,特別是大豆、小麥兩者合制的醬。醬的歷史,該是極悠久的。醬的原料是種植歷史悠久的豆和麥,而製造方法又比酒容易得多,因此醬的發明,可能和酒一樣古老,但是有力的實證,卻比酒貧乏得多。不但如此,古來(大概漢朝以前)把碎肉也叫做醬,所以單看到醬字,還未必就是今天的醬,明朝羅頎(音其)的《物原》說“周公作醬”。那是難信的,在周初可能已有醬,但始作者不會是周公。

一、醬的製法

醬的製法,大概如下。大豆煮熟後,和以小麥粉,做成餅狀,或平鋪在盤裡,蓋上葉子等東西,在適當溫度、溼度下,使麴菌(一種絲狀菌)在餅上繁殖。麴菌孢子在幾天之內,發芽、生長菌絲,接著菌絲又生育孢子,因為孢子是黃綠色,所以餅上就佈滿了黃綠色。這個工作,古時名叫“罨(罨音掩)黃。”已經罨黃的半製品,現在叫做“醬黃”古時叫做“黃蒸”。

“不得其醬不食”:調製美味的醬和醬油,在古代是如何來

古代制醬圖

醬黃曬乾後,和水、食鹽在缸裡混和或在日光下曝曬半個月到二、三個月,或者在室中不時攪拌幾個月或一年,就成為醬了。醬既可直接供食用和調味,也可用來制醬瓜、醬蘿蔔等醬菜。如把其中固體物質除去,其液體部分就是醬油,這是中國人民和東方諸國人民最熟悉的調味品。

二、關於醬的歷史

我國在戰國以前,已經有了。《周禮》“天官”下,膳夫(官名)“醬用百有二十甕”;《論語》中提到“不得其醬不食”。這種“醬”是否豆麥所制的,也難於確定。至晚漢末的《本草經》上無醬一項,魏晉間的《名醫別錄》上才有醬,說它的療效是:“除熱,止煩渴,殺百藥,熱湯及火毒”。陶弘景作了註解,大意是說:醬多用豆做,單純用麥做的少見;豆醬陳久的比較好。可見在陶弘景時代(5、6世紀)做醬常用豆,單用麥的不多。因為陶弘景是今江蘇省人,也可能這是說的南方情況。在今天,制甜醬則常單用麥粉,制一般的醬,則豆麥並用。

“不得其醬不食”:調製美味的醬和醬油,在古代是如何來

“作醬”圖

時代比陶弘景稍早的《齊民要術》有“作醬”一專章,對於制醬敘述得相當詳細,並且據它所引的漢朝崔實的做醬法,其中有用碎豆來做的,那麼在漢朝已有類似今天的醬了。在同一章裡,它還詳細說到豆醬的製法,但和今天很不相同,而它所引《食經》的麥醬法,卻和今天差不多。另外它還說到用動物肉所做的肉醬、魚醬、蝦醬等等。內醬是用牛羊等肉和曲類來做的,中國古時的肉醬“醢”(音海)是否就是這樣做,卻無從推斷了。

三、麵醬與豆醬的製法

至晚在唐初出現了藥醬,就是用某種藥材來制醬,例如用蕪荑和榆仁制的茺荑醬、榆仁醬。據唐朝蘇敬和孟詵兩位學者說,這兩種醬,非但有一定的藥效,而且也很好吃,但是後來的書上很少提到這兩種醬,大概是由於生產上有些不便或困難,敵不過能夠大量生產的豆醬、麥醬吧?《本草綱目》卷二十五,還記載著這兩種醬的製法。

“不得其醬不食”:調製美味的醬和醬油,在古代是如何來

很奇怪,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卻沒有記載制醬法。時代比他早些的李時珍卻還說得不少。在他的《本草綱目》上說:麵醬有大麥醬、小麥醬、甜醬、麩醬等,豆醬有大豆醬、小豆醬、豌豆醬等。現在把它們的製法大略介紹於此。

大豆醬:“用豆,炒,磨成粉一斗,入面三鬥,和勻,切片,罨黃,曬之。每十斤,入鹽五斤,井水淹過,曬成收之。”

小豆醬:“用豆磨淨,和麵罨黃。次年再磨。每十斤入鹽五斤,以臘水淹過,曬成收之。”

豌豆醬:“用豆,水浸,蒸軟,曬乾。去皮。每一斗,入小麥一斗(磨面),和,切,蒸過,罨黃,曬乾。每十斤,入鹽五斤,水二十斤,曬成,收之。”

麩醬:“用小麥麩蒸熟,罨黃,曬乾,磨碎。每十斤入鹽三斤,熟湯二十斤,曬成,收之。

“不得其醬不食”:調製美味的醬和醬油,在古代是如何來

曬醬圖

天府獎:“用小麥面和劑,切片,蒸熟,罨黃,曬簸。每十斤,入鹽三斤,曬成,收之。”

小麥麵醬:“用生面水和。布包,踏餅,罨黃,曬松。每十斤,入鹽五斤,水二十斤,曬成,收之。”

大麥醬:“用黑豆一斗炒熟,水浸半日,同煮爛。以大麥面二十斤拌勻,篩下面。用煮豆汁和劑,切片,蒸熟,罨黃,曬搗。每一斗入鹽二斤,井水八斤,曬成,黑甜而汁清。”

又,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四十二,也記有“作醬法”,方法和李時珍所述的大致相似。以上幾種明朝的制醬法和現代基本相同,但大部分只適於家庭製造。

“不得其醬不食”:調製美味的醬和醬油,在古代是如何來

醬牛肉圖

四、醬油的出現及製法

最後,再談談醬油。自從有了醬,很可能不久就有醬油了,可是文獻上醬油的出現,並不很早。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的“作醬”一章中,沒有提到醬油。但在記載烹調食物的章節中,在“缹(音否)豚法”、“缹鵝法”中用“醬清”,醬清應該就是醬油,所以在北魏時代(5、6世紀)已用醬油來調味了。

在唐朝的醫方中,例如《千金要方》治手指製痛,“用醬清和蜜溫熱浸之”,“鯽魚……主一切瘡,燒作灰,和醬汁傅之。”此醬清、醬汁應是醬油之類東西。唐代的《外合秘要》,治癧(音力)瘍風駁“用醬清和石硫黃細末,日日揩之。”這都說明在唐朝,醬油也用於醫藥。

“不得其醬不食”:調製美味的醬和醬油,在古代是如何來

烤鴨蘸醬圖

《本草綱目》卷二十五“醬”下,記有“豆油法”,用大豆三升,水煮糜(音迷,意義是爛),以面2斤,拌罨成黃。每4斤入鹽8斤,井水40斤,攪曬成油,收取之。這裡的豆油,就是從豆用潰爛法分取得醬油。

總之,今天調味所不可缺少的醬油,至晚在5世紀已開始用來調味;在7世紀或前一些時候,已用於醫療。這是無可置疑的。至於時代能否再推前,則要看今後的研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