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中的溫情——《許三觀賣血記》

苦難中的溫情——《許三觀賣血記》


讀完《許三觀賣血記》後,深深被作者風趣又譏諷的語言所吸引。語言裡雖然沒有加入過多的感情色彩,卻震撼人心,我想這就是作者的過人之處。

跟隨著餘華的敘述,我進入到了那個年代。從新中國成立後到文革時代。許三觀一家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不幸。他是千千萬萬普通底層家庭中的一員,他用賣血來度過難關。在現在看來,這既可笑又可悲,但這確實就是那個時代真切寫照!賣血,這個動賓結構的詞彙給人以無奈和心酸之感,然而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許三觀的賣血也透露出溫情。通過一次次的賣血,我們得以看到許三觀這個卑微的小人物怎樣散發出他生命的亮色。他狹隘,請許玉蘭吃了八角三分錢的東西便要她嫁給他;他愛面子,因耿耿於懷許一樂不是其親生的而在一樂闖禍別人來抄他家時候袖手旁觀;他自私,他用賣血的錢帶著全家去吃麵條而唯獨不帶一樂。然而,每一次彰顯其人性的缺點之後,他又終究展現出寬容、善良、有責任感、無私的一面。就像許玉蘭被批鬥時他送的飯,表面上全是米飯,而米飯裡面,卻藏著紅燒肉。許三觀的形象,也豐滿而真實起來。人,從來也不是非黑即白。

苦難中的溫情——《許三觀賣血記》


書中觸動我的細節太多太多。許一樂在兩個爹都不想認他想要離家出走時,許三觀一面罵著他,一面卻又刀子嘴豆腐心,終究去帶他到勝利飯店吃了麵條。許玉蘭被批鬥,有人要求家裡也要批鬥,許三觀便開了個家庭批鬥會,卻在批鬥的同時表現出了自己的擔當和坦誠。饑荒時天天喝粥,許三觀煞有介事的用嘴巴給三個孩子和老婆“炒菜”,紅燒肉和清蒸鯽魚被他繪聲繪色地“炒”著,以一種畫餅充飢的方式消解對食物的渴望,讀來雖有趣,卻滿含心酸。高潮部分是許一樂的病倒,不論是許二樂連夜在風雪中將哥哥送回的兄弟深情,還是許三觀一路賣血到上海,血氣不足冷的直哆嗦,暈倒在醫院差點把命都賣掉的父子之情,都讓人扼腕長嘆。況而與前文許三觀甚至不想認一樂是兒子形成鮮明對比,他的父親形象也隨之愈發地偉岸高大起來。

不幸的時代催生了不幸的人們,但他們沒有因此被摧毀,反而頑強的求生。許三觀就是他們中的一個代表。在如今這個美好的時代,當我們不用再為了吃不飽飯而賣血;當我們不用再為了活下去而想盡辦法。反而,我們當中的小部分人喪失了奮鬥的意志。希望我們能時常想起像許三觀這樣千千萬萬中國人受過的苦難,才能加倍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