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初只是想从生活的所见所闻中探寻一下连接与屏蔽的关系,随后没想到把自己本人绕了进去,苦恼于如何遇见更好的自己......”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01 连接产生新 “物种”!

中学时期,有几次在上生物课的时候走神,顿时眼前看到的板报和耳朵听到的生物术语自动屏蔽,而自己的思绪早已穿梭漫延在一个血液流动的世界,而我作为一个小小的细胞也时不时的乘着血液的便车,在血管中来回的到访和拜别我最忠实的组织和器官。从那时起,这样的突发奇想常常在我脑中萦绕。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的时候,我在一个固定而安静的房间里待久了,然后走出室外突然听到和看到车水马龙的景象时,开始是呆滞(因为不适应),然后很惊奇,最后觉得也没什么(因为适应了),其中惊奇的是 这不就是我之前身体里旅行的场景嘛,我刚穿过一个细胞膜从一个固定封闭的组织、器官(房间)中走出来,看到了血管与血液(车水马龙),我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不就是身体当中的某个部分嘛。他们彼此之间的连接是如此的巧妙而玄之又玄。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放大,生命中所认识到的天体、星系又会是谁的身体的一部分呢?这个“人”的身体还是血肉组成的吗?或者另外一种形式?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知道物种这个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它可以分类我们在自然界中见到的一切动植物。而美国作家家凯文凯利顺着生物学的观点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物种——“技术,它是独立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外的另外一物种。我们不知道它哪天学会站立坐卧,不知道它何时情窦初开,但是我们知道,这一天一定会来。”他还提出“人类只不过是技术的催化剂,技术是一个物种,我们只不过是帮助它在演化。”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也提到类似的观点说人类从原始进化到现在驯化了很多的动植物,以为是人类的光荣历史,殊不知背后存在着某个未知的物种来驱使动植物驯化了人类。

我们姑且可以大胆而颠覆性的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有着一定运行规律的物种,他们有大有小,有技术这类抽象的物种也有我们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小猫小狗。有的具有细胞血肉之躯,有的具有钢铁新材料之躯,例如机器人。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他们彼此连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可能由很多其它物种共同组成,但我们自身也可能是某个物种的“寄生虫”。有的时候“他们”也可能不能轻易看到我们的存在,需要十分高倍的显微镜才能看到。

“生命是一种连接成网的分布式的存在。”在《失控》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一种蜂群思维,说作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蜂群,它们彼此之间能够巧妙而恰到好处的协作,并不完全由一个核心蜂王控制,而是这个群体里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立体系,有规律的运作来源于彼此的连接。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也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体系十分庞大的话,其全部依赖于一个核心的维系,那么这个核心可能就会由于过载而“发烫”。去中心化的组织生命力大于中央控制的组织。而我们当今互联网思维就是如此,去中心化的连接加速了我们连接的有效性。

连接可以带来新的创新、带来新的“化学反应”、带来新的难以想象的新物种。现在一直热门的虚拟互动、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也都在试图将我们人类彼此和社会的其它物种建立某种更加及时有效的连接,不管这个连接最终产生的新物种会有什么样的秉性,这种连接的趋势似乎是无论如何都不可阻挡的。

但是事物的发展好像总得有矛盾的推动,连接的背后总有某种力量在阻碍着、破坏着连接。这个就是——屏蔽。如果说存在就是合理的,那这位连接的“冤家”屏蔽 有着怎样的合理性呢?

02 连接美好梦想的“捣蛋鬼”!

连接与屏蔽似乎是一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冤家,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都能够看到寻求连接或正在建立连接的新事物,但同时也会看到屏蔽时不时的出来“捣乱”,破坏分裂了连接的美好梦想。这也正好应了屏蔽一词出处《三国演义》中开篇写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屏蔽一词个人觉得是一个十分冰冷的词,它的感情色彩底到了极点。而有的人觉得这是一个有安全感的词,殊不知当他穿上这身屏蔽服达到所谓的短期遮蔽阻挡后,还是想挣脱下来,不想长时间的承载着这样无感情的枷锁。

《必然》一书中作者把屏蔽一词打扮的更加漂亮一些叫做“过滤”,他是建立在当前互联网智能算法上,各大云计算平台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对我们的大量日常行为记录进行汇总分析,以期能够及时的预测我们的行为。

“例如广告商和平台的人工智能系统会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时间,当然是寻求最理想的位置、最理想的时间插放最理想的广告,并且以最理想的方式、最理想的频率做出反馈。这些强大的计算技术可以并且也将运用到万物联网的各个领域。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然而,只接触那些你已经喜欢的东西是有风险的,你可能会卷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从而对任何与你的标准存在细微差异的事情都视而不见,即使你原本会喜欢它。”你会在技术的忽悠下自动的过滤屏蔽掉可能使你喜欢、改变的其它连接。屏蔽可能会让你走入一个更深的死胡同。

另外屏蔽在实现自我防护墙保护的同时也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武器。1月15号三家科技公司同时发布了三款社交类新品,外界都齐刷刷的认为瞄准了微信(虽然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都想在社交这个诱人领域分得一杯羹。不过一经发布就被腾讯微信屏蔽,断了它们的流量入口。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腾讯回应:“没有哪个领域是谁的专利,要用产品说话”。产品的好与坏我们不做评论。因为这里面有太多主观决定性,例如去年三月份微信屏蔽抖音一事,官方给出的回应是:“为避免链接刷屏影响朋友圈阅读体验,微信将对朋友圈内链接的传播设有防刷屏限制...”。

其实任何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都不是那么的好看,即便真有了替代微信的好的产品,腾讯就会佛系的让它肆意成长吗?

现实社会关于屏蔽性的存在形形色色,有强有弱。通常情况下连接和屏蔽是一种相生相克、此起彼伏的关系。一个物种、一个体系或者一个平台它连接的能力越强大,那它的屏蔽性诉求就会越强,反之亦然。

例如腾讯平台目前就是一个相对连接性强的平台,而它周围的一些弱连接平台,在它面前存在的被屏蔽性就极强。霍金预言的“超级人类”一样也是在我们人类底层向上层流动中,那些所谓的精英对屏蔽性的强烈诉求。

我们曾经了解到的“闭关锁国”政策和现在正在发生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都是因为自身体系是在一个相对很强连接的情况下对屏蔽性强烈诉求的结果。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些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错的,它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连接强屏蔽诉求强的逻辑,错就错在当先决条件变了,逻辑不成立了,而我们那时却还在长期执行。经历一番彻骨寒后我们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基本诉求“改革开放”从而建立新的连接。

所以,当回归到我们人类自身以后,我们要十分警惕这种屏蔽性的存在,以及思考如何面对?

在若明若暗的人际连接网中,我们会看到更加复杂的连接与屏蔽,此时连接有了某种面对或者积极地意义,屏蔽多了一些逃避或躲避的情绪,但事物也并不是那么的绝对。人们常说“否定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此刻我想否定之前所有的设问与陈述,来结束这个问题,因为太复杂了。

但这样会不会是另一种对自己的逃避?!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03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在连接与屏蔽的人际网中,孤独和庸俗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件好事。孤独促使人们独立思考、寻求与他人联系,所以它是所有连接基础的一部分。庸俗反而使人厌烦喧嚣与麻木、寻求独立与自由,因此它是所有屏蔽逃亡的合理借口。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切的一切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我们似乎逃脱不开叔本华的两个选择: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被认作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与母亲存在极强的纽带连接关系。那时的我们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认为世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是独特的,我们不会感到孤独,虽然孤独不会消亡,但是活在他人关系里我们可以抵御孤独。“我们本能地知道,我要紧紧抱住妈妈,我要留在妈妈的怀抱里。如果妈妈离开我,我就用哭闹唤她回来。”

但是后来随着“教育”的介入,不断地给我们设置屏障和挫折,让我们区分自己与世界的不同,自己是自己、母亲是母亲。当我们渐渐长大,才发现父母也并不是终极拯救者,他们也会无能为力,也会受伤,也会疲惫,不能帮助我们免于伤害,衰弱,失去和死亡。于是童年对外界建立起来的“防护墙”开始渐渐松动和瓦解,我们获得了短暂的自由,但是自由是有代价的,外面充满了未知与恐惧。

好比我告诉你身后有一只熊,并不可怕,你可以根据熊的本性或者猎枪就能对付它。但若告诉你背后的黑暗中,不知藏着什么恐怖的东西!那才最可怕。未知会引发最强烈的恐惧,所以人往往甘愿用一切代价逃避未知。自由就意味着未知。

“当你不再被约束的同时,也不会再获得指引和保护,你不得不独自去面对未知。”在未知的世界里,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世界是不受自己掌控的。自己也是平凡人,也会受伤,也会被遗弃,也会被拒绝,也会被忘记。

到了成年,我们有两个选择。要么把自己心理的防御城墙逐渐垒高,把自由和孤独赶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圈养,独自咀嚼和消受。要么逃避自由臣服于某个权威或高于自己的存在的冲动,通过新的纽带来重获归属感,渐渐习惯于喧嚣与庸俗。但是两者又不是完全割裂的,即我们大部分人是在这两边来回的摆动,我把它形象化为一个“纺锤体生命”模型

孤独和庸俗各自占据一端,同时自由伴随着孤独,庸俗会显得不自由。孤独与自由会产生短暂的喜悦随后是焦虑、恐惧、无聊等情绪;庸俗和不自由会产生短暂的心里满足随后是喧闹、麻木、压抑与痛苦等。我们很多人从一开始受到某种匮乏的驱赶而聚集在“纺锤体生命”模型的一端,一旦解决了匮乏,无聊同样会把我们驱赶到“纺锤体生命”模型的另一端。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纺锤体生命”模型


难道没有一个两者折中平衡点让我们不用来回奔波吗?有。在孤独与庸俗之间有一个关于宁静心平气和的通道,这是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但是这个通道十分狭窄、又极其的不稳定,我们很难把握或者长时间停留在这样一个稳定的状态。

我们大部分人会面对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之间的来回摆动,但是光靠“纺锤体生命”模型内部这些元素难以维系生命体的运转,我们还需要细胞膜之外的养料来供给,那便是宗教、爱与希望。

如果我们享受不了自由与孤独的煎熬,就可以逃避自由臣服于某个权威或高于自己的存在的冲动,通过新的纽带来重获归属感。比如找寻你心中一直相信的那个上帝,或者把感情寄托在爱情、亲情、友情上,又或者像佛家说的放下贪念、切勿执着。如果你全放不下,那就先放下部分。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嘛,总之内心要在这个“纺锤体生命”模型中不断游走,不断达到平衡。这大概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一点儿处世哲学。

几年前我比较喜欢看央视《百家讲坛》上关于《武则天》的一个栏目,主讲人蒙曼教授在一次电视对话采访中,被问到喜欢猫还是喜欢狗时,她的回答是猫,原因是她认为狗的依赖性强,而猫相对独立一些。当时我有些惊讶与奇怪,既然喜欢小动物,猫和狗不都是一样可爱惹人喜欢的吗?

即便是依赖性强,像《忠狗八公》当中主人意外去世后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而“八公”一直坚守着它和主人的约定,每天都风雨无阻等待主人回家。即使有一天它会失望而归,即便它逐渐衰老,也不曾想要放弃哪怕一丁点儿的希望。这样忠实的“八公”难道她不喜欢吗?可能有人觉得那是“别人家的狗”,但即便是自家智商下限笨拙的“二哈”它也是忠诚有感情的呀。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直到多年后我在一本书上读到:小宠物可爱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对主人的忠诚,它有极强的依赖性,它的渺小性,和它的不可反抗性以及我们人类强加的顺从性。

“犬科群居动物都有一个习性,就是群体中等级森严,有明确的群体首领,所有群体成员都自觉地服从于首领。也因此,犬科动物就比猫科动物容易驯化,就是因为狗一旦把某个人当成了首领,就会无条件地服从。狗即使再对它不好,一旦它认定你是它的首领,宁死也不会离开主人。”

我姐家几年前有只泰迪,初次见面它很礼貌,很活泼、不断地向你作揖。渐渐的熟了后它时不时的会把自己的玩具递在你的手里想让你跟它玩,夜晚里如果有生人它会保护你,但是一到上班姐要走的时候,它会拦在门口拼命的吼叫不让姐走,走了之后,它会气狠狠的咬起姐的拖鞋满地乱甩。因为走了之后它会孤独,它想让“驯化”它的那个人一直陪伴着它。如果陪伴的时间少了,它会生闷气在家里随便的咬坏东西,当姐回来看到后,它知道自己犯错了,躲在茶机下不啃声死活不出来。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而在猫科动物的习性中,它没有主人,只有伙伴。猫即使被人类驯化了,但也保留有一定的野性,主人对它不好,它会反抗,会弃主人而去。同样是猫科动物的老虎我们喜欢的相对少一些,还是因为家猫的渺小和反抗性的不足。我想蒙曼教授回答那个问题时更多的是居于理性的考量,因为我们与人相处连接的前提是自己的独立与自由,而我们与“小动物”相处时很多时候是不对等的,即便你是善意的,有意去呵护这份可爱。

一位哲学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在面对孤独与庸俗选择时,“个人应该自发性的创造与爱”。“创造并拥有一份健康的关系。在健康的关系里,人们并非彼此利用。没有救赎,没有掌控,我们是两只能够自在飞舞的蝴蝶,在一起只因能飞得更幸福。”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健康的关系一定是真诚的。我全然地接纳你,也相信自己会被你全然地接纳;我愿意为你无条件地付出,只因为我喜欢这么做,反之亦然。拥有健康的关系,并将它内化于心中永存,如果能够这样,人就不再害怕孤独,哪怕孤独实际上会永远存在。”

也许我还并没有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但我已经在路上。人是社会的人,我们离不开身边千丝万缕的连接与屏蔽,无论是面对孤独还是庸俗,自由还是逃避自由,世间好像并没有万能的拯救者告诉你该如何选择,我们终得自己靠自己,我们不能停留徘徊在孤独与庸俗中,终得往前走,哪怕有时候是撞南墙或者被灼伤。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黑夜周围是一堆堆若明若暗的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黑暗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天黑前的夏天》当中凯特在天黑前的夏天寻找到的,不是如何让夏天永恒,也不是如何驱除黑暗,而是直面黑暗的信心和勇气。《爱的教育》当中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幸福善良贤明的人,就要平衡好身体、感情、思想三者的关系。《千与千寻》的结尾,白龙不让小千回头,一直往前走。告诉我们回忆是可以有的,但是不能回头,不回头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随笔: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根思想的苇草吧,即便它是最脆弱渺小的存在,但也胜过那最伟大的空虚。有句话叫做“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行走”。我们不一定非要找到一个方法或者结果。所以just do it !

殡仪馆没有行李架,什么都带不走,除了你对这个时代的思想和体验。我只是在某一个机缘巧合的瞬间,把自己的进步分享给你一点点。如果恰巧你也相信这个故事,那么我们在探寻生命隐秘的过程中将会多一些行走的乐趣。



参考:

1、《失控》凯文凯利.

2、胡震生.知乎.

3、《必然》凯文凯利.

4、《逃避自由》艾瑞克·弗洛姆.

5、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自己拍摄制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