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 我可愛的家鄉

海安  我可愛的家鄉

海安,位於江蘇省東部。東臨黃海,南望長江,是蘇中水陸交通要衝。全縣總面積1108平方公里,人口96萬。

海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6000多年前,海安境內的青墩先民就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搭建起了第一座幹欄式建築,升騰起江海文明的第一縷炊煙。春秋時期,吳侯會衛侯於鄖(yún 音同“雲”,古地名,春秋衛地。在今江蘇省如皋城東北,今海安立發橋),建發繇亭以示紀念。東晉時始設縣,古稱“海陵”,至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臨海而居的海安,歷史上倭寇橫行,海盜肆虐。海安人民築堡禦敵,強體抗倭,譜寫了一曲曲英勇抗擊侵略者的不屈戰歌。革命戰爭年代,這裡是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主戰場,劉少奇、陳毅、粟裕都在這裡留下了光輝足跡。

海安  我可愛的家鄉


海安,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陳毅詩云:“海陵勝地多人傑”。中國“組合數字”研究鼻祖的楊冰,著名語言學家魏建功,著名紅學家、散文家蔣和森,都是從這裡走向神州大舞臺的英才俊秀。地處長三角地區的海安,濱海近江,氣候宜人,景色秀美。有魚鮮米豐之利,而無巨旱內澇之害;平原如砥,有縱橫馳騁之便,而無泥石山崩之患。裡下河稻米,亮糯優香 。中洋河豚,味美無雙。鑫緣絲綢,裝點天下。

海安,經濟發展,文化發達。東區西園,比翼齊飛。連續多年,躋身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中小城市綜合實力和最具投資潛力全國“百強”。海安花鼓,獻演奧運,參演世博。劍客仲滿,奧運奪金。

海安  我可愛的家鄉

地形地貌:海安,地處蘇中平原,地勢平坦,河網密佈,為海相沉積物鹽鹼地區,海拔3.6~5米,近海地區成陸年代距今約4600~20年左右,愈往海邊成陸愈晚。原北凌鄉海拔3.5~4米,老壩港東部在3.5米以下。通揚運河以南串場河以西為河南地區,是長江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古代長江口在揚州一帶),平均海拔4~5米。串場河以西、通揚運河以北為河北地區,屬裡下河低窪圩田平原區,北部南莫、白甸、墩頭海拔1.6~3.5米,南部曲塘、海安鎮中北部、大公等海拔在4米左右,該地區土地肥沃,成陸年代較早,據我縣境內發掘的青墩遺址顯示,我們的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海安  我可愛的家鄉


海安  我可愛的家鄉

氣候:海安屬北亞熱帶海洋季風性溼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冷熱適中。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天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天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4.5℃。年均降水1025毫米,79%的年份在800毫米以上。


海安  我可愛的家鄉

河道:境內河流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通揚運河以南屬長江水系,以北屬淮河水系。連申線航道開通,成為貫穿我市南北的一條重要水運樞紐。

資源:海安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濱海臨江,有豐富的海產資源和淡水魚類,尤以黃魚、文蛤、鰻魚、海蜇、草魚、鰱魚、鱖魚、甲魚最為豐富。中洋河豚,獲得原產地認證。在長江已經瀕臨絕跡的鰣魚,也已經由中洋集團人工培育成功。海安地處長江下游,氣候溼潤,降水豐富,來水豐沛,水資源十分豐富。在我們的腳底下,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農牧業方面,盛產三麥、水稻、玉米、棉花、湖桑、油菜、花生、黃豆、中藥材、蠶繭、雞、禽蛋。實際上,幾乎所有在亞熱帶生長的植物都可以在這裡生長。

海安  我可愛的家鄉

自然災害:海安雖處於郯城——營口地震帶上,但地質結構相對穩定,歷史上絕少發生大的破壞性地震。雖有雨澇、寒潮、凍害、颱風、雷雨、冰雹、龍捲風等氣象災害發生,但發生頻率較低,影響範圍較小。


海安  我可愛的家鄉

海安的歷史沿革

① 秦以前稱海陽。海安歷史悠久,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頭。南莫境內青墩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海安縣西部地區就有人類居住。西周至東周屬吳國,後屬越國,楚滅越後屬楚。今海安及周邊數縣當時稱海陽。鄖(今立發)是海陽的中心,吳侯與衛侯曾在此會晤。秦屬東海郡,漢屬吳國,漢初一度為吳王劉濞封地。

② 漢至西晉屬海陵。漢武帝時海安地區屬臨淮郡海陵縣。至東漢仍屬海陵縣,上屬徐州廣陵郡。三國時先屬魏,後屬吳國,一度海陵縣廢,西晉復置海陵縣。

③ 東晉建寧海縣,南北朝置海安縣。東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始設寧海縣,上屬海陵郡。寧海縣即今海安縣,為海安建縣之始。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分寧海縣西境置海安縣(因海水常浸淹農田,遂取名海安,為“永不揚波”之意),後併入寧海縣。

  ④ 唐置海安縣。唐初寧海縣省入海陵縣,屬揚州淮南道,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分海陵縣東境復置海安縣。縣治在今海安鎮,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海安縣又併入海陵縣。

  ⑤ 中唐至元屬海陵縣。五代十國時南唐升海陵為泰州,宋海陵縣建置未變,海安、西溪(東臺)為海陵縣二大鎮之一。北宋設泰州郡,元代設泰州路總管府,下轄海陵縣。

  ⑥ 明清分屬泰州、如皋、東臺等州縣。明朝初年海陵縣省入泰州,上屬揚州府,清代相沿不變。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析泰州之東北境置東臺縣,至此今海安境域之東南部在如皋縣境,上屬通州;北部在東臺縣境,中部、西部仍在泰州境,上屬揚州。

  ⑦ 民國時期泰州改為泰縣。民國六年(1917年),改泰州為泰縣。

  ⑧ 建立紫石(海安)縣。1940年,新四軍東進,在海安鎮建立泰縣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2月,海安鎮以東建立泰東縣,海安、曲塘、白米以北建泰北辦事處。1943年1月建紫石縣,縣政府設在沙崗莫家莊。至1946年6月,縣境與海安縣大略相同。此後縣域與東臺、泰縣等互有變動。1948年3月,紫石縣更名為海安縣。

  ⑨ 解放後區劃調整。1949年1月20日,海安全境解放,縣政府遷回海安鎮。1949年2月後,姜北、白米、城東三區劃歸泰縣,臺南劃歸東臺,河東地區的李堡、角斜、西場、噇口區以及河南地區的雅周、曲南、海南等地復歸海安縣。1949年6月全縣下轄李堡、西場、噇口、海安、雅周、曲南、胡集、沙崗、仇湖11個區,屬蘇北行署泰州行政區。1950年劃歸蘇北行署南通行政區。全縣有172個小鄉。1952年調整為154個。1956年5月如東縣景安區陳莊鄉劃給海安縣。此後,又有過多次調整。海安現有9鎮4街1場,分別為:角斜鎮、李堡鎮、大公鎮、城東鎮、雅周鎮、曲塘鎮、南莫鎮、白甸鎮、墩頭鎮,中城街道、南城街道、西城街道、北城街道,海安農場。

2018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海安縣,設立縣級海安市。原有鄉鎮(街道)行政區劃不變。

海安  我可愛的家鄉

愛黨愛國愛家鄉,牢記使命永不忘!

部分資料來自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