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龍種,收穫敗家子:三國演義中吳、蜀在培養接班人上的失誤

封建時代,王朝之間的競爭,不僅是國家的事兒,實際上也是家庭的事兒。畢竟,家天下嘛,國家就是他們家的。但是,老子英雄兒並不一定也是好漢,接班人能力素質如何,直接關係祖宗大業能否穩當傳承。

所以,那些控制著整個國家的家庭,在兄終弟及、父亡子繼之時,對繼位者、接班人,總是反覆叮嚀、教誨囑託,要麼給點為政哲學,要麼給點兒治國妙方。總之,希望接班人能有點兒出息。

播下龍種,收穫敗家子:三國演義中吳、蜀在培養接班人上的失誤

白帝託孤

三國演義中,吳國、蜀國的接班人分別得到過兩個類似的治國妙方:

吳國接班人孫權的治國妙方是他哥哥孫策給的。孫策號稱小霸王,憑一身英勇,打下了江東幾千裡錦繡江山,卻不幸為刺客所害。臨終之際,鄭重囑咐其弟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播下龍種,收穫敗家子:三國演義中吳、蜀在培養接班人上的失誤

孫策囑弟

蜀國接班人劉禪的治國妙方是丞相諸葛亮給的。諸葛亮是先帝劉備白帝城託孤的主要受託人,事實上擔負著後主劉禪的監護和培養任務。因此,諸葛亮鞠躬盡瘁,親自領軍北伐之際,還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對劉禪進行悉心指導,原文如下: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營中之事,悉以諮之。"

大概意思是,宮中之事,有啥不明白的,可問問費禕、董允他們;軍中之事,有整不清楚的,可問問將軍向寵。

播下龍種,收穫敗家子:三國演義中吳、蜀在培養接班人上的失誤

《出師表》進言

其實,無論孫策對孫權的屬託,還是諸葛亮對劉禪的交待,大概的意思都差不多:實際上就是告訴接班人,當碰到問題而不知如何處理時,要注意向專業人士諮詢意見,聽取他們的成熟看法。

這一辦法,看起來很妥當,但實際效果呢?

小霸王孫策打下千里錦繡江山,交給弟弟孫權,並給孫權選配了強大的專業團隊,使孫權遇到麻煩時可隨時諮詢,應該說為孫權考慮十分周到了。但東吳政權交給孫權後,孫權沒有象他哥哥一樣,讓東吳在他手上進一步開疆拓土,更加興旺發達,在三國競爭中東吳始終處於相對次要的角色。從這一點看,孫權這個接班人很難說培養得成功。

播下龍種,收穫敗家子:三國演義中吳、蜀在培養接班人上的失誤

吳國接班人孫權

後主劉禪則更不用說了,他老爸給他留下了強大的人才班子,有諸葛亮這樣的智囊名臣,有各種強大的專業團隊支持,但劉禪始終是碌碌無為,不但在三國中最早亡國,還落下個"樂不思蜀"的段子,成為千年來敗家子的典型。

播下龍種,收穫敗家子:三國演義中吳、蜀在培養接班人上的失誤

蜀國敗家子劉禪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不是給吳、蜀的接班人留下了強大的專業團隊了嗎?不是告訴他們有事向專業人士諮詢嗎?父輩兄長為他們考慮那麼周全,但辛苦打下的江山在他們手裡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承續。為什麼會這樣?

根本的原因,可能恰恰在於父輩兄長為接班人考慮的太周全了!

父輩兄長為了讓他們好好守住家業,給接班人們留下了強大的專業團隊,教他們碰到問題要請教專業人士。但是,他們的父輩兄長們卻忘了,傾聽專業人士建議固然十分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接班人要自己學會獨立判斷,獨立拿主意,而不是碰到問題就請求別人的幫助。

播下龍種,收穫敗家子:三國演義中吳、蜀在培養接班人上的失誤

培養獨立很重要

不能學會獨立決斷,不能正確合理決斷的人,從心理上講,都是長不大的孩子。這樣的"未成年人",你能指望他接班後,守住家業、發揚光大嗎?

所以,無論是孫策還是諸葛亮,他們在培養接班人上,其策略都不成功。他們沒有意識到,對接班人的培養,可以創造條件,但絕不能包辦;可以教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自己尋找方法。

這一點,對中國人來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也正因為如此,"富不過三代",才成為中國社會的普遍現象!

播下龍種,收穫敗家子:三國演義中吳、蜀在培養接班人上的失誤

交班是個大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