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内涵是什么?明白道理不在早晚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内涵是什么?明白道理不在早晚

我是大夫觉成,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欢迎关注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子曰:

01"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文化内涵

做人明白道理不在时间早晚,在及时抛弃错误的观念,尽快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早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遵守规矩,不断修正自己,砥砺前行,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02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错误理解和解释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来自《论语》仁篇,是孔子说的。

错误解释:早上听到明白了这个道理,晚上死了也可以了。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

正确解释:早上明白了忠恕这个道理之后,到晚上就应该把以前不符合忠恕思维的想法抛弃掉了。

03产生错误理解的原因

1.仅从字面理解,所以导致错误

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没有做深入地了解。

2.不了解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及出处

在《论语》中,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语言环境和背景的,不能单独拿出一句话来断章取义。否则,只会得出错误结论。

3.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背景

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仁篇里说的,论述的是要想做到"仁"字,首先要明白"忠恕"之道的重要性。

"仁"篇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问:参悟明白了吗?我的道自始至终就没变过。曾子回答:明白了。孔子出去了。其他弟子问曾子说:什么道理呀,你明白什么了?曾子说:孔子的道,是忠恕二字罢了呀。

在这里,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他的"道"就是"忠恕"

4.对"道"认识不全,理解错误

1)对"道"的理解混淆、错误

现在大多数人都将此处的"道",理解成了道家"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里的"道"了,这是错误的。

2)道家的"道"

道家《道德经》里讲的"道"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始运行内涵。

这个"道"是无法用语言说明白的,用语言能说明白的,能描述出来的形状、特性、功能等,就不是永恒的本质。

"常道"就是永恒而又广大的内在根本运行规律。

3)佛家讲的"道"

佛家讲的"道""法"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道""法"。

《心经》里讲得很明白,"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一切"世间法""有为法"来了解的都是错误的。"道""法"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清楚的。

4)"道"不能用语言去描述

如果非要用语言去描述、去解释,那就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了,得到的也就不是真正道家和佛家所说的"道"了。

5)孔子"忠恕"的"道"

《论语》里孔子在"仁"篇里讲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那就是"忠恕"。

6)儒、释、道三家"道"不同

所以,儒、释、道三家对"道"的解释和理解是不一样的,用道家的"道",来解释孔子的"道",可谓是南辕北辙,自然也就是错误的了。

子曰:

04"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文化内涵

做人明白道理不在时间早晚,在及时抛弃错误的观念,尽快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做人要讲"忠恕"思维

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忠恕"的解释是,"尽己谓之忠,推己谓之恕"。

"忠"就是"尽己谓之忠",讲的是坚持始终如一的自我,做好自我,完善自我,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事,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恕"就是"推己谓之恕",就是"宽恕、原谅、不计较,推己及人",讲的是与人"为善、行善、推善"的道理。

"为善"就是对别人要尽量从善良角度出发来做事、思考。

"行善"

就是做一些善良的事。

"推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就是将"善行、善念、善为"推及他人。

2.做好"忠恕"才能做好"仁"

"忠恕"是"仁"的两个方面。

"忠"是积极的一面,努力尽心、积极进取的一面。

"恕"是消极、被动的一面,克制、忍耐、推善的一面。

做好了这两个方面,"仁"字也就做好了。

孔子在《论语》里对"仁"做了解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做人要有及时止损、纠正错误的意识

做人在一条路上跑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不知及时止损、纠正错误是没有希望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讲的就是要及时抛弃错误思维,做正确的事。

现在,有些国家的防疫工作,措施就不完善,使疫情发展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损失巨大,直接威胁到了大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这就是没有及时止损的鲜明例子。

做人做事,遇到错误,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要能够迷途知返,不能跳进黄河才死心。到那时后悔晚矣。

05"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现实意义

1.做人要建立正确的"三观",行"仁义"之事

做人要坚定自己的三观,并且担当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不能恣意妄为,或者做义愤填膺的愤青,或者不找自己的原因,光指责别人。这都是不对的。

要以"忠恕"之道,修身养性,行"仁义"之事。

2.做人要守规矩、讲秩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大家都守规矩,讲秩序,遵守社会公德、法律,社会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迅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造福于人民。

这次我们国家防控疫情,就是全民守规矩,讲秩序,遵原则,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全民受益。

3.做人要不断修正自己,努力前行

活着就会犯错误,就要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学习进步,提升自己的能力,砥砺前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就像是开车,就要根据路况,不断地调整方向盘,修正自己的方向,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

06结束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是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积极的文化内涵。

只有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行为习惯、意识形态,努力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个人都有作为的人。

子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