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明白道理不在早晚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明白道理不在早晚

我是大夫覺成,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歡迎關注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子曰:

01"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文化內涵

做人明白道理不在時間早晚,在及時拋棄錯誤的觀念,儘快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早日樹立起正確的"三觀",遵守規矩,不斷修正自己,砥礪前行,最終達成自己的目標。

02對"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的錯誤理解和解釋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來自《論語》仁篇,是孔子說的。

錯誤解釋:早上聽到明白了這個道理,晚上死了也可以了。這樣的解釋是錯誤的。

正確解釋:早上明白了忠恕這個道理之後,到晚上就應該把以前不符合忠恕思維的想法拋棄掉了。

03產生錯誤理解的原因

1.僅從字面理解,所以導致錯誤

只是從字面上理解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沒有做深入地瞭解。

2.不瞭解孔子說這句話的背景及出處

在《論語》中,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語言環境和背景的,不能單獨拿出一句話來斷章取義。否則,只會得出錯誤結論。

3.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的背景

這句話是孔子在《論語》仁篇裡說的,論述的是要想做到"仁"字,首先要明白"忠恕"之道的重要性。

"仁"篇記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問:參悟明白了嗎?我的道自始至終就沒變過。曾子回答:明白了。孔子出去了。其他弟子問曾子說:什麼道理呀,你明白什麼了?曾子說:孔子的道,是忠恕二字罷了呀。

在這裡,孔子明確地提出了他的"道"就是"忠恕"

4.對"道"認識不全,理解錯誤

1)對"道"的理解混淆、錯誤

現在大多數人都將此處的"道",理解成了道家"老子"在《道德經》裡講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裡的"道"了,這是錯誤的。

2)道家的"道"

道家《道德經》裡講的"道"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原始運行內涵。

這個"道"是無法用語言說明白的,用語言能說明白的,能描述出來的形狀、特性、功能等,就不是永恆的本質。

"常道"就是永恆而又廣大的內在根本運行規律。

3)佛家講的"道"

佛家講的"道""法"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道""法"。

《心經》裡講得很明白,"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通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一切"世間法""有為法"來了解的都是錯誤的。"道""法"是不能用語言來描述清楚的。

4)"道"不能用語言去描述

如果非要用語言去描述、去解釋,那就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了,得到的也就不是真正道家和佛家所說的"道"了。

5)孔子"忠恕"的"道"

《論語》裡孔子在"仁"篇裡講的"道",是可以用語言描述清楚的,那就是"忠恕"。

6)儒、釋、道三家"道"不同

所以,儒、釋、道三家對"道"的解釋和理解是不一樣的,用道家的"道",來解釋孔子的"道",可謂是南轅北轍,自然也就是錯誤的了。

子曰:

04"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文化內涵

做人明白道理不在時間早晚,在及時拋棄錯誤的觀念,儘快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1.做人要講"忠恕"思維

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在《四書集註》中,對"忠恕"的解釋是,"盡己謂之忠,推己謂之恕"。

"忠"就是"盡己謂之忠",講的是堅持始終如一的自我,做好自我,完善自我,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做事,並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恕"就是"推己謂之恕",就是"寬恕、原諒、不計較,推己及人",講的是與人"為善、行善、推善"的道理。

"為善"就是對別人要儘量從善良角度出發來做事、思考。

"行善"

就是做一些善良的事。

"推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一下問題,就是將"善行、善念、善為"推及他人。

2.做好"忠恕"才能做好"仁"

"忠恕"是"仁"的兩個方面。

"忠"是積極的一面,努力盡心、積極進取的一面。

"恕"是消極、被動的一面,剋制、忍耐、推善的一面。

做好了這兩個方面,"仁"字也就做好了。

孔子在《論語》裡對"仁"做了解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3.做人要有及時止損、糾正錯誤的意識

做人在一條路上跑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不知及時止損、糾正錯誤是沒有希望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講的就是要及時拋棄錯誤思維,做正確的事。

現在,有些國家的防疫工作,措施就不完善,使疫情發展沒有得到很好地控制,損失巨大,直接威脅到了大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這就是沒有及時止損的鮮明例子。

做人做事,遇到錯誤,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要能夠迷途知返,不能跳進黃河才死心。到那時後悔晚矣。

05"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現實意義

1.做人要建立正確的"三觀",行"仁義"之事

做人要堅定自己的三觀,並且擔當起應負的社會責任。

不能恣意妄為,或者做義憤填膺的憤青,或者不找自己的原因,光指責別人。這都是不對的。

要以"忠恕"之道,修身養性,行"仁義"之事。

2.做人要守規矩、講秩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大家都守規矩,講秩序,遵守社會公德、法律,社會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迅速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造福於人民。

這次我們國家防控疫情,就是全民守規矩,講秩序,遵原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典範,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果,全民受益。

3.做人要不斷修正自己,努力前行

活著就會犯錯誤,就要不斷完善自己,努力學習進步,提升自己的能力,砥礪前行,最終達到自己的目標。

就像是開車,就要根據路況,不斷地調整方向盤,修正自己的方向,才能最終到達目的地。

06結束語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是孔子給後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積極的文化內涵。

只有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行為習慣、意識形態,努力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成為一個對國家、對個人都有作為的人。

子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