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西汉早期的“秦隶”——《日书》简

感谢您的关注和转发

西汉早期的“秦隶”——湖北印台《日书》简

一般认为:“秦隶”就是“古隶”,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得已的说法。所谓“秦隶”,当然是指秦代所使用的隶书,其代表名篇如1975年湖北睡虎地秦墓所出土的“睡虎地秦简”、2002年湖南湘西里耶出土的《里耶秦简》等。但大家也知道,西汉初期的隶书,其实大都仍是秦隶的风格特征,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所见到的大量具有秦隶遗风的书迹,这些既然是汉代之物,自然不好再叫其“秦隶”,故代之以名为“古隶”,其实,如果从书体特征来看,这些所谓的“古隶”书,就是西汉早期的“秦隶”。湖北印台的《日书》简,也就是西汉早期“秦隶”的代表之一。

2002年9月,荆州博物馆考古人员对印台汉墓进行发掘,该墓位于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岳桥村的太湖港南岸,封土高约1米,封土堆底部直径达10米多长,在这个大墓周边的岳桥古墓群中,还发现了9座西汉墓,在这批墓中出土的竹木简多达2300余枚,木牍60余枚,内容有官府文书、卒簿、历谱、编年记、日书、律令、器籍、告地策、遣策等,本文仅就《日书》作些介绍和分析。

《日书》是古人从事婚嫁、生子、丧葬、农作、出行等各项活动时选择时日吉凶宜忌的参考之书,是古代民间常见的一种“选择时日吉凶的数术”,故在秦汉简帛文献中多见,如睡虎地秦简中的《日书》甲、乙篇和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中的《日书》简、湖南沅陵虎溪山汉墓中的《日书》等,都是很著名的《日书》文献。印台的《日书》简正是秦汉之交这类文献的代表之一。

印台汉简中的《日书》简现已公布24枚,保存得比较完整,其时代确定在西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前后,简的长度为23cm左右,宽0.45—0.75cm,厚0.2—0.35cm,是较为标准的一尺简。

这批《日书》简的内容,经刘乐贤先生整理,大致可分为四类(详见刘乐贤《印台汉简“日书”初探》,载《文物》2009年第10期):

一类是9枚竹简,都是以二十八宿为占测依据的占文,其内容与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星篇”“官篇”和孔家坡汉简《日书》中的“星官篇”相类,字句也大同小异(图1)。

第二类是4枚竹简,是专讲出行宜忌的占文,这种内容在睡虎地秦简《日书》和马王堆帛书《出行占》中都可找到相似的占文(图2)。

第三类的形制比较特殊,一共3枚,其上部均绘有图形,下部抄写占文,由于现在发表的资料不全,其所绘图形的意义尚不是很清楚。

第四类是8枚内容各不相属的简,分别有关于“八魁”“言”“种忌日”等内容的占文。


「鉴赏」西汉早期的“秦隶”——《日书》简

图1

娄利以祠,家(嫁)女取(娶)妇,鱼(渔)邋(猎),入人六畜,利入不利出。三月角、亢、张、翼大凶,东井、舆鬼致死,奎、娄……

简文中的“娄、角、亢、张、翼、东井、舆鬼、奎”都是二十八星宿的名称,占文就是根据星宿的所在位置所定的吉凶占测结果。


「鉴赏」西汉早期的“秦隶”——《日书》简

图2

行,凡行,右辰左日吉,反之凶。朔日毋西,晦日东,毋北行,南行毋犯亥申,不死必亡。

这条简文是对出行时方位吉凶的占文,其中的“右辰左日”与马王堆帛书《式法》中的“右地左天”的句式一样,其“辰、日、地、天”都是这类数术文献中以周期运行的神煞名。“朔日毋西”即月初第一天不要西行,“晦日东,毋北行”就是月末要向东行,不要往北走。“亥申”是忌日,故不要在这两个忌日内南行。现在看来,这类《日书》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但在当时却是很流行的占术之一。

这批《日书》简虽只有24枚,但其书体墨迹清晰可鉴,笔道厚重,点画之间多带圆转意味;线条匀整,运笔多圆起方收;构形长短不拘,大小随意,故简面的文字布局舒展而富有变化,如图1中的“娄、鱼、舆、奎”等字拉得很长,而其他文字都写得比较短小,长短之间形成颇有节奏的大小变化,自然成趣。这种笔法和构形特征,与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中的所谓标准秦隶的书写风格完全一样,只是其书写时代在汉景帝前元二年前后而已,故我们无妨称之为西汉早期的“秦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