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只能算明末二流漢奸,他才是真劊子手,結局充滿黑色幽默

明末清初是中國歷史上漢奸頻繁出現的一段時間,僅次於抗日戰爭時期。明朝將領吳三桂反覆無常,先在山海關降清,又在雲南起兵叛清,是中國歷史上貳臣的“傑出代表”。說到“貳臣”,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著名的“三姓家奴”呂布,相比之下,吳三桂兩次易主還稍微遜色一些。

吳三桂只能算明末二流漢奸,他才是真劊子手,結局充滿黑色幽默

但是,明末清初也有一個“三姓家奴”,此人曾三次改換門庭,從“革命者”(農民起義軍)、“當權者”(被明朝政府招安)一步步壯大自己之後當上了“漢奸”(降清之後充當剿滅南明的急先鋒),最後和吳三桂一樣又叛清歸明。這個換了四個主子的三姓家奴正是清朝兩廣總督李成棟。他是怎麼在短暫的一生中,如此頻繁易主呢?

吳三桂只能算明末二流漢奸,他才是真劊子手,結局充滿黑色幽默

李成棟的首任主子是闖王李自成。準確地講,李成棟的第一個身份是農民起義軍,算是個革命者。他的直屬上級是李自成麾下大將高傑,正是這個高傑開啟了李成棟的叛徒人生。

高傑是個有的賊膽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給自己的領導帶了綠帽子。李自成有個妻子邢氏,不只怎麼地和高傑勾搭成奸。高傑害怕事情敗露之後自己小命不保,就帶著情婦邢氏叛逃了。職業從農民起義軍變成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明軍。作為高傑的下屬,李成棟也沒有更多的猶豫,理所當然地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背叛。

吳三桂只能算明末二流漢奸,他才是真劊子手,結局充滿黑色幽默

歸順明朝的高傑並沒有挽救明朝,但是在南明的小朝廷混的還不錯,是南明四藩鎮之一。1645年正月,高傑決心北伐抗清,不幸的是,高傑“出師未捷身先死”,倒不是死於清軍之手,而是因為明軍內部兵變被殺。李成棟又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從他頻繁易主的一生看,農民起義軍出身的他並沒有效忠大明信仰和決心。果不其然,李成棟率部投降了南下清軍。

吳三桂只能算明末二流漢奸,他才是真劊子手,結局充滿黑色幽默

投降清朝這段時間是李成棟人生最輝煌的時刻。李成棟一改農民軍的不正規,明軍的萎靡不振,成了清軍的李成棟猛打猛衝,一路從江南、浙江、福建打到兩廣地區,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八旗鐵騎呢。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一時期的“漢奸”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漢奸”確實不太一樣,可以說是正好相反,明軍眼中的漢奸在做漢奸之前都是沒什麼戰鬥力,投降清軍做了漢奸之後,突然就畫風一轉,成了所向披靡的猛將。不知道是不是與明清雙方的士氣有什麼關係。美國漢學家司徒琳就曾指出,“在江南和廣東給予明朝抵抗力量最沉重打擊的,都是李成棟”。

吳三桂只能算明末二流漢奸,他才是真劊子手,結局充滿黑色幽默

李成棟在清軍這邊的著名成就有二:一是“嘉定三屠”,論殺“自己人”,李成棟在眾多明朝降將中拔得頭籌,每次的殺人記錄都以數萬計,相比之下,吳三桂遜色的不是一點點。二是擒殺紹武帝朱聿鐭。1646年十二月,剛在廣州當了40天皇帝的紹武帝朱聿鐭就被李成棟在亂軍之被李成棟俘獲。這一戰充滿傳奇色彩,是經常出現在影視劇裡面的經典橋段。李成棟帶數百精兵化妝成明軍,趁夜奇襲廣州。

吳三桂只能算明末二流漢奸,他才是真劊子手,結局充滿黑色幽默

面對李成棟的偷襲,紹武君臣毫無準備,完全慌了神,等回過神來,已回天乏術。喬裝混在乞丐隊伍中逃往的紹武帝被俘後倒是表現出了明朝帝王的氣節,寧死不食,自縊而死。奇襲廣州一戰,李成棟“收穫滿滿”,除了紹武帝朱聿鐭,他一口氣砍了十六名明朝親王和郡王。

吳三桂只能算明末二流漢奸,他才是真劊子手,結局充滿黑色幽默

收拾完掉紹武政權之後,李成棟乘勝進攻躲在肇慶的永曆朝廷,永曆帝聞訊後便一路逃往廣西,要不是永曆跑得快,連戰連捷的李成棟本是很有機會為清廷立下再擒一帝的蓋世之功的,那以後也就沒吳三桂啥事了。

吳三桂只能算明末二流漢奸,他才是真劊子手,結局充滿黑色幽默

按說李成棟如此戰功赫赫,在清朝這邊最起碼也是一方大員,應當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那他為什麼還要再反呢?

這還要從清朝的起源說起,滿族興盛於東北地區。後金政權先是完成內部統一之後,又達成了與蒙古人的合作關係。緊接著開始慢慢拉攏遼東地區的漢人(遼人),所謂遼人是當年在山海關外就已經投靠清軍的漢人。也就是說,清朝準備到中原打家劫舍的時候有兩個重要的同夥,蒙古人和遼東漢人。入夥越早越值得信賴,這是人之常情。因為錦上添花無論如何都比不上雪中送炭,創業維艱時的投資回報率遠比上市之後的高。康熙生母佟佳氏就是抬旗“滿化”的遼東漢人。

吳三桂只能算明末二流漢奸,他才是真劊子手,結局充滿黑色幽默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政治上看不到希望兩廣提督李成棟宣佈反清歸明,對於山河破碎岌岌可危的南明永曆政權而言,這簡直是一則“天不亡大明”的奇蹟,此前最兇惡的“漢奸”竟然“天良未泯”火線起義,在朝中的樂觀者眼中,大明藉此一舉“中興”也猶未可知。

吳三桂只能算明末二流漢奸,他才是真劊子手,結局充滿黑色幽默

最具黑色幽默的是李成棟的結局。

李成棟自投靠清廷後,馬上無敵,馳騁南北,蠻以為可以在抗清戰場上覆制自己之前的武運,誰料先是金聲桓一敗塗地,起兵一年(1649年一月)就兵敗身亡,李成棟自己的軍隊也是出師不利,在優勢兵力下屢次被清軍擊敗。在1649年三月的大潰退中,李成棟軍在渡河時大亂,待驚魂未定清點兵馬時,才發現“丟掉了”李成棟,經追查才發現李成棟在渡河時落馬淹死,這可能是最屈辱的死法之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