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這麼多事實證明:行善避瘟疫,德高鬼神欽!

瘟疫令人談虎色變,

卻也不是針對所有人。

有德行之人,

總會躲過災害疾病、遇難呈祥。

正如孔子所說:“仁者壽”,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長壽之路。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自古以來,當社會道德普遍低下時,往往會有瘟疫流行。其實人們不知,如果修養道德,就會避免瘟疫降臨在自己身上,小到對家人,大到對民族國家都有幫助。但有的人可能不以為是,下面來看幾個小故事。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孝敬的兒媳

清朝順治甲午年三月,在晉陵這個地方住著一個人叫顧成的人,他的兒媳姓錢。一次在錢氏返回鄰村孃家時,顧成所在的村子卻發生了瘟疫,到處都有傳染的情形,甚至連親戚都不敢路過、不敢探訪。不幸顧成夫婦也得了這種瘟疫,不久,幾個兒子、媳婦等八人也都陸續染病,整日臥病在床,奄奄一息。

錢氏得知公婆等人患時疫的消息後,急忙要趕回夫家照顧他們,可錢氏的雙親為了她的安全,極力勸阻,希望她不要回去。

錢氏說:“丈夫當年娶我進門,不就是為了能孝養年老的公婆嗎?現在發生這樣的事,我豈能置公婆於不顧呢?如果我明知他們病危而竟忍心不歸,那我跟禽獸又有何異?我一定要回去照顧他們,就算死也沒什麼可遺憾的。”她於是便趕了回去。

剛到家,就聽到有鬼的說話聲,說:

“眾神都護著這個孝婦錢氏來了,我們速速回避吧!”

沒多久,顧成一家人果然都痊癒了。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濟世救人,扭轉生死

一位皇家御廚告老還鄉後,富貴在身,名望在上。終日閒來無事,閒情難耐,於是僱了一夥機靈能幹的人,開了個酒館。因為都是鄉里鄉親的,酒館漸漸成了大家消遣敘舊的地方。有事無事到酒館坐坐,請客會友,熱鬧非常。

後來小鎮隸屬的縣府一帶,鬧了很大的瘟疫,距京城也只有百里之遙。朝廷特派醫組專員下來醫治,但很長時間也找不出病源,用了很多藥都不對症。

疫情越鬧越大,眼看百姓一個個接連死去,人人都心驚膽戰,恐慌不已。即使再富裕的人,有錢也買不到藥,因為根本不知道什麼藥可以治。

這下可難壞了宮廷上下各級官員,嚇壞了宮廷內外達官顯貴。世間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剎時一文不值,能保命才是關鍵。可人們看著剛才還好好的人,一回頭就已倒地身亡,驚恐麻木間,皆嘆人生無常,如幻如夢。

老御廚看到這情景,早早關了酒館,斷絕與外界聯繫,整日躲進豪宅。儘管宅子被他死死的封著,但病魔還是隔著銅牆鐵壁伸向了御廚,他開始體力不支,時常抽搐,頭暈目眩,便血嘔吐。

御廚覺得自己時日不多,登上自家高樓,看著城區內外,遠近民舍。昔日繁華熱鬧的街面,早已冷冷清清。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又身負沉痾,沒走幾步便斷絕了性命,橫倒七歪的軀體陳列在大街上。

御廚看著,陡然悲情叢生,憐憫萬分。垂淚嘆息著:唉,功名何在呀?想我一代御廚,名滿天下,卻也難抵疫情。福禍旦夕,誰人可保?

御廚想了想,反正自己也是快要死的人了,守些金銀和滿倉衣物食糧又有何用?還不如舍給那些孤苦貧家,讓他們吃飽飽的,好好的穿上遮體的衣服,也不枉人世一場。讓不幸染病的他們可以體面的去見祖先,還是都舍了吧。人能動真念時,真是太珍貴了。

這樣想著,御廚對疫情的恐懼和膽怯消失了。一股浩然正氣充滿內心,感覺身體也有了氣力。

隨即他做了決定:敞開酒館大門,吩咐那些膽大的人,每天熬粥煮湯施捨窮人,又吩咐傭人,把儲備的衣物取出,送給那些衣不遮體的人。對於那些寒溼露骨的軀體,也派人整理好給予安葬。

很多富甲人家,看御廚這樣一做,也紛紛效仿。反正都是一死,還不如死的有價值,有意義一些。大家對疫情的怕逐漸消失了。冷清的街面,也逐漸變得有生氣了。

後來,大街小巷充滿了人情味兒,滿是關注,滿是安撫,滿城盡是溫文細語,打鬥的沒有了,鬧霸的絕跡了,連娼妓都自重了。一個月後,御廚驚奇的發現,他的身體漸漸康復了,氣色回覆了先前的紅潤。

一天,御廚在睡夢中,看到有道人騎著仙鶴向他飛來,飛到他身邊時,唱偈到: “大德善化千金方,濟世豈用草藥湯?天外玄功金丹做,觀汝德至救瘧殃。快接仙丹吧!”

夢中,御廚雙手一接,便猛然醒來。豁然看到,手中真有一盒仙丹,御廚不禁歡喜萬分,對著道人飛來的方向,一拜再拜。第二天,御廚按照丹盒內的帖方,把部分丹藥在幾口大鍋中化開,一一送給方圓內外的病人,效果真是神奇,病人瞬間便都康復了。

御廚又親自把丹藥送到京城皇宮,肆虐了幾個月的疫情,在御廚的德行善化中徹底解決了。皇上聽聞仙丹的來歷後,沐浴更衣,獨處靜室,懺悔思過,隨後聚精會神,帶著虔誠和敬意寫下了幾個大字:

“千金良方——德”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中國民間傳說,當上天決定降瘟時,會出現五位瘟疫使者或疫鬼,奉命行使散瘟職責。他們將瘟疫散在何地,那一帶就會出現瘟疫。根據一些記載,並不是所有人家都會遭到瘟疫肆虐,有些家門他們就不敢進去。

狀元少時吹笛 驅瘟疫使者

南宋狀元趙逵很有風骨,力主抗金,拒絕秦檜重金賄賂,曾經遭到秦檜打壓和排擠。秦檜死後,趙逵步入朝堂,深得宋高宗讚譽。

據民間記載,趙逵年輕時,還有過吹笛驅逐瘟鬼的故事。趙逵八歲那年,跟隨父親遷徙到資中盤石縣北街居住。青少年時代,趙逵喜歡在夜裡乘涼時,繞著大街吹奏笛曲。

有一年,資州發生瘟疫。一天,他照常吹著笛子來到茶肆,有一個老婦對趙逵說,最近有五人來店裡喝茶,一見到你吹笛走過,他們趕緊各自迴避。此後疫病停止了。人們猜想那五人正是五位瘟神使者。

後來有一位容貌很像炳靈公(東嶽大帝第三子)的秀士來到茶店,叮囑老婦說:“趙逵有濟貧之心,日後必獲善果。”說完,他就不見了。老嫗就將這話轉告趙逵,趙逵趕到廟裡禮謝神明,忽然從空中傳來神語聲:“來年你必會大魁天下。”紹興二十一年,趙逵果中狀元。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施藥救人,疫鬼不敢入門

清代劉奎所著的《松峰說疫》記載了一則故事。

昔日,城中發生大瘟疫,有一位白髮老人,教一富豪家買藥,施捨給城裡的百姓。不僅染疫的病人痊癒了,富豪全家也都免於疫病。

據說,有人看見二個疫鬼經過富家門口,彼此對視,說:“這個富人陰德無量,有善神保護著,我們怎麼敢進去呢?“

對此,劉奎評價道:“陰德無量,這實在是祛疫的良方。世人應當記到心眼裡。”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三代隱惡揚善,疫鬼不敢入侵

宋朝縉雲顯達之前,有一年元旦出門,遇到幾個惡鬼,於是問他們幹什麼去?惡鬼們說:“我們這些疫鬼,準備在人間散播瘟疫。”

縉雲忙問:“我家會有瘟疫嗎?”

疫鬼說:“沒有。您家三代隱惡揚善,日後必當貴顯。我們怎麼敢進去呢?”說罷,這些疫鬼就消失了。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世上有一種轉運方法它的名字叫:行善積德

行善積德的十種方法:

與人為善、愛敬存心、

成人之美、勸人為善、

救人危急、興建大利、

舍財作福、護持正法、

敬重尊長、愛惜物命

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心發一念,善惡盡皆知。人做善行善事,天地良知,必有福報。正所謂: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當今時代,世風日下,很多人的道德下滑甚至遠遠超出做人的底線。只有從內心迴歸道德,迴歸善良,人類才有望逃過劫難,趨向光明和吉祥。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