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膽切膽之辯,由來已久,切膽背後的醫學邏輯是什麼?

保膽切膽之辯,由來已久,一直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那麼,究竟如何來看待這一問題呢?作者認為,談論或評判任何一件事,首先要設定一個能為大家認可的標準,或者在當時為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

  對膽囊結石而言,什麼是理想的治療方法呢?安全顯然是基本條件,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治療才具有實際意義;其次是效果可靠長久,這是臨床治療的直接目標;三是符合人體生理,這樣的治療才具有永久的效果;四是無創傷或微創傷,達到人性化治療的目的。


保膽切膽之辯,由來已久,切膽背後的醫學邏輯是什麼?


  切膽背後的醫學邏輯是什麼?

  切膽邏輯產生的歷史根源要追溯到前Langenbuch 時代。由於診斷技術的落後,膽囊結石只有到了引起併發症的時候才能被發現,而且往往是致命的,死亡率非常高。沒有高效的抗菌藥物,也沒有處理繼發性內環境紊亂的技術和條件,切除病變的膽囊顯然是唯一可能有效挽救病人生命的手段。德國的langenbuch醫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明瞭在外科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膽囊切除術。儘管在當時的條件下死亡仍時有發生,但與以往的坐以待斃相比,顯然是巨大的進步,後來由於整體醫學的不斷進步,這一手術也不斷完善,效果也不斷提高,自然而然的成了治療膽囊結石的“金標準”。此時的治療膽囊結石的邏輯很簡單:因為膽囊產生了結石,結石反過來破壞膽囊並危及生命,切除是唯一選擇。

  後來,隨著科技進步,新的診療手段,特別是B型超聲儀器的出現,使得醫生在病人出現膽囊結石臨床症狀之時或之前就能查出結石。這種檢測方法因具有準確、快速、無損傷、操作簡單和多次重複得等優點,為膽囊結石病流行病學及自然演變過程的分析提供的可能。長達15年的隨訪結果發現,膽囊結石病人中,只有20%發生症狀,80%可以終身無症狀[1]。因此有人提出了無症狀結石不需要治療的觀點,併為極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但是,對於有症狀結石,因為沒有行之有效的非手術治療方法,仍然主張膽囊切除。此時的邏輯是:切除膽囊不僅僅是因為膽囊內有結石,而是因為膽囊是產生結石的“土壤”。這就是著名學者張寶善教授指出的“溫床學說”(轉自胡海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