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何终结?看美国最受尊敬的杂志《大西洋月刊》怎么说

疫情如何终结?看美国最受尊敬的杂志《大西洋月刊》怎么说

COVID-19正在全球各国快速蔓延。截至2020年4月4日,全球累计感染人数已超过100万,死亡6万余人。在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人们被迫与亲友隔离;可以说,COVID-19对现代社会冲击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大多数当代人未曾目睹过的。


这一全球性流行病将以何种方式终结?后疫情时代的世界会发生何种变化?3月25日,《大西洋月刊》(The Altantic)刊发题为“How the Pandemic Will End”的文章。作者Ed Yong从美国的疫情治理谈起,分析了COVID-19治理的前景,及其对美国社会的潜在影响。


在各种立场主义林立的舆论场,本文“不隐恶,不溢美”的态度,正是当下所稀缺。原文较长,双体实验室整理了文章部分观点,供读者参考。

疫情如何终结?看美国最受尊敬的杂志《大西洋月刊》怎么说

疫情将如何终结?

即便是再有效的治理措施也难以彻底终结全球性流行病。只要病毒存在于世界上某个角落,流行病就有机会随着人口流动而死灰复燃。面对这种情况,Ed Yong提出COVID-19可能有三种终局。

第一,全球各国同步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蔓延。但鉴于目前COVID-19传播范围之广,加之很多国家的干预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终局出现的机会极其渺茫。

第二,类似于历史上的流感大流行,最后出现了群体免疫。然而,COVID-19的传染性和致命性要远胜于流感,群体免疫的代价是每个国家都难以承受的。它很可能留下成千上万的尸体和无数被摧毁的医疗系统。

第三,拖延战术,持续扑灭各地爆发的疫情,直至疫苗被研发出来。这是最优的选项,但也是最耗时和复杂的。对流感大流行的疫苗研发相对容易,因为世界每年都会研发不同的流感疫苗。但目前却没有现成的冠状病毒疫苗,研究者不得不从零开始。

目前Moderna公司与美国国家国民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已经找到一种可能的疫苗。然而,后续的研发过程依旧漫长,他们需要验证疫苗是否能防止COVID-19感染,还要进行动物实验和大规模测试以确保疫苗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此外,疫苗生效所需的剂量,其对老年人是否有效,这都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即便最终确认疫苗是有效的,还需要寻找一个简便的方式对其进行大规模量产。这意味着疫情的阴影还将在美国社会徘徊至少一年的时间。

Ed Yong进一步指出,关于未来社会动荡的频率、持续周期和时间节点,病毒的两个未知属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是季节性。一般冠状病毒倾向于在冬季传染,在夏季则会消退。即便COVID-19也是如此,但由于存在众多未经免疫的宿主(immunologically naive hosts),季节性变化或许并不足以减缓病毒的传播。二是免疫的持续周期。目前尚无法确定,COVID-19感染者康复以后,其免疫期会有多长。为此,科学家将需要发展一种准确的血清测试,寻找抗体以确认免疫的存在。此外,他们还要确认这一抗体能阻止人们携带或者传播病毒。

疫情的余波

伴随着疫情的发展和终结,现代社会将发生何种变化呢?Ed Yong从不同角度总结了COVID-19对美国社会的潜在影响。

首先是经济和社会动荡。目前大约1/5的美国人已经失去了工作时间或者工作本身,旅馆冷清、航班取消、餐馆和中小企业倒逼。社会不平等加剧,社交隔离措施对低收入人群的打击最为严重,而这一人群大多有慢性健康问题,这也加剧了他们严重感染的风险。

此外,随着疫情的消退,另一轮精神健康问题可能会随之而来。在一个充满恐惧和不确定性的时刻,拥抱、握手和其它有助于抚慰人心的社会仪式,都被视作是有危险的。那些患有焦虑症或强迫症的人不断在挣扎;老年人原本已经被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如今又被进一步要求隔离自己,这会加深他们的孤独感。美国的亚裔人群也在忍受着种族主义的侮辱。在这一时期,家庭暴力和儿童虐待的发生几率在增加。尽管儿童的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他们可能要忍受长久的精神创伤直至成年。

在大流行终结之后,COVID-19的康复者可能会遭受排斥和污名化;医护人员需要时间从巨大的精神压力中恢复。长期隔离带来的精神伤疤也会可能伴随很多人一生。

但经历了这次精神创伤之后,我们也可能迎来一个更好的世界。尽管相互隔离,但不同社群正在寻找新的方式去集合。对健康的态度也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例如洗手20秒,过去在医院中都很少有人有这一习惯。但未来这可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观念。

大流行也可能会加速社会变迁,比如在家办公、电话会议、适当的病假,以及灵活的儿童保育安排。应对疫情的准备不仅是口罩、疫苗和检测,也包括公平的劳动政策,以及一个稳定和平等的医疗体系。也许政府能够意识到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是美国社会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在COVID-19之后,美国国家认同的某些方面可能需要反思。例如个人主义、例外论,以及倾向于认为抗争就是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特别是,在需要拯救生命和待在家不外出的时刻,一些人还聚集在酒吧和俱乐部。此外,多年来孤立主义的修辞在这次美国的疫情中也带来了恶果。最初疫情在中国爆发时,民众只将其看作一个遥远的、不同的地方,而没料到美国会成为下一个疫情爆发地,也没能为此做好准备。他们相信只要将感染的中国人封锁在外,自己就会没事。

不同于其它流行病,COVID-19直接影响了每个人,改变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性质。在这次疫情面前,即便是特权阶层也不得不面对隔离、感染和失去爱人的风险。美国政府削减公共医疗开支的后果,不再表现为愤怒的民意,而是损伤的肺。

在911之后,世界一直聚焦于反对恐怖主义。在COVID-19之后,注意力可能会转移至公共卫生。Ed Yong期待看到资助病毒学和疫苗学的一个高峰,越来越多的学生申请公共卫生的教育项目,以及本土医药设备和用品的生产;也期待流行病成为联合国大会的首要议程。

最后,Ed Yong分析了美国可能从这次疫情中汲取哪些经验

一方面,在未来的世界,大部分国家可能相信是美国击败了COVID-19。尽管有着诸多过失,特朗普的支持率却在快速增长。假设他成功将这次疫情危机的责任推给中国,并将美国塑造成一个迅速从疫情中恢复的英雄。在他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内,美国会进一步向内转,从NATO和其它国际联盟中退出,缩减对外投资。在COVID-19改变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Gen C),对他们而言,外国瘟疫(foreign plagues)可能会取代恐怖主义成为新的威胁。

另一方面,疫情中的社交距离也可能会催生一种新的社群精神,这使得人们更为开放,无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这样2020年的大选将成为“美国优先”政治的终结。美国政治的轴心将从孤立主义转向国际合作。Gen C在学校写文章立志长大后成为流行病学家。公共卫生成为外交政策的核心。美国将领导一个新的全球合作关系,致力于应对流行病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在2030年,SARS-CoV-3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但在一个月内便遭到遏制。


补充说明: 原文篇幅较长,本文仅简略介绍其中部分观点,学术讨论请以原文为准,可点击“http://qr61.cn/or930r/q46iMBo”,查看英文版原文。

疫情如何终结?看美国最受尊敬的杂志《大西洋月刊》怎么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