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越是讀漢高祖劉邦的事蹟,就越佩服這個布衣起家的中年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十五年時間裡,前半部分時間用來和秦末群雄爭奪天下,後半部分時間用來根除隱患奠定國家的根基,這位大漢天子從草莽中走來,臉上帶著那份市井之氣,但他那貌似玩世不恭的神情中,卻透露出了異乎常人的智慧。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經常聽到有人爭論千古一帝的問題,有人說是秦始皇嬴政,有人說是漢武帝劉徹,還有人說唐太宗李世民,但在我心目中千古一帝的形象,卻逐漸變得清晰,他就是看上去並沒有所謂的帝王之氣,還有些市井之氣的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提到漢高祖劉邦,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一個問題,他是如何擊敗了不可一世戰無不勝的西楚霸王項羽的?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甚至認為劉邦只不過是憑藉運氣,但這個世界上所謂的運氣,只是實力的一種表現而已。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項羽一直在戰鬥,一直在靠自己打仗且每戰必勝,誰也不是他的對手。而劉邦則一直在下一盤棋,所謂的屢戰屢敗不過是棋局中的一些變化,劉邦要謀求的是最終棋局的勝利,舍子不過是策略而已。劉邦雖然布衣出身、白手起家,但他率先攻入關中,佔領咸陽宮的時候,他擁有什麼呢?一是一支獨立的屬於自己指揮的部隊,另外就是他名滿天下的德行大人長者。能夠擁有一支自己指揮的部隊,依靠的是劉邦識人、用人之能,而被人稱為大人長者,則是劉邦性格特徵的真實寫照。

造勢而起:通過為自己造勢和自己的人格魅力,劉邦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劉邦的性格特徵是什麼呢?簡單講就是豁如,豁達慷慨、喜歡交朋友,這樣的人有誰不喜歡呢?因此在劉邦的刻意為之下,他建立了自己的圈子和影響力。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史記·高祖本紀》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這裡還要提一件事,就是在陳勝吳廣發動起義之前,劉邦也已經成為了通緝犯,因為他押送一批囚徒去驪山修墓,去幹這個差事的人,往往九死一生,因此半路上很多人逃跑了,劉邦看到人越跑越多,他不僅沒去抓這些逃跑的人,也沒有向官府報告,反而對剩下的人說:“你們都走吧,我也該逃跑了。”於是劉邦率領那些不願意逃走而選擇跟隨自己的人,到芒碭山中幹起了落草為寇的事情。至於斬白蛇起義的故事,和陳勝王的故事頗為類似,古往今來凡是改朝換代的君主誕生一定都要造勢,像劉邦這樣布衣出身,更是要為自己奪取政權創造一些合理的理由,而斬白蛇、說自己是赤帝之子,就是為自己尋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和理由。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史記·留侯世家》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劉邦在沛縣起兵之後,有了幾千的人馬,他決定去尋找楚王景駒,在半路上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個謀士張良,張良儘管是韓國貴族出身,還曾經伏擊搏殺過秦始皇,可謂有身份、有地位、有膽略、有學識,他也認為這個出身平凡,並沒什麼德行的劉邦值得追隨,並認為劉邦天資聰明,自己所說的兵法一點就通。而他遇到的其他人,都沒有此本領,張良對劉邦的高度評價,恰恰也是在為劉邦造勢,擴大劉邦的影響力,這說明劉邦身上有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否則也不會讓張良死心塌地的跟隨其左右。

從上面的種種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通過造勢和自己的人格魅力,獲得了最重要的影響力。

強弱之變:項羽謀事,劉邦謀局,劉邦愈敗愈強背後的秘密。

我們下面再來談談項梁和項羽的問題,他們和劉邦獲得影響力的方式不同,他們是楚國將門之後,也就是貴族出身,屬於自帶光環;另外一點就是在軍事上的非凡成就,項羽更是憑藉鉅鹿之戰中的破釜沉舟,而成為震懾古今的名將,可以說項羽的影響力是靠自己的軍事實力打出來的。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和項羽的能打不同,劉邦作戰用的全是巧勁,他進兵關中途中,基本上就沒有發生過幾次戰鬥,基本上以勸降為主。按照《孫子兵法》的說法,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劉邦領軍到達霸上時,秦王子嬰投降,這時有人勸劉邦殺死秦王,劉邦不同意,還說出了一番經典的話。

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說楚懷王之所以派我進軍關中,因為我這個人能夠寬容待人,不會亂行殺戮,如今秦王已經投降,我殺死他怎麼能行呢?隨後劉邦將秦王子嬰交給了官吏看守,自己率軍軍進入咸陽。劉邦刻意維護自己寬厚待人的形象,他十分愛惜自己的聲譽和名聲,這點和項羽的肆意妄為、放縱性情,大不相同。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項羽知道劉邦先入關中後非常不滿,這時劉邦身邊要出現的一個叛徒左司馬曹無傷,他向項羽通風報信,說劉邦想自己在關中稱王,這進一步激怒了項羽。於是項羽決定率軍攻進咸陽殺死劉邦,關鍵時刻項羽的伯父項伯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張良,而劉邦通過張良知道這一消息後,做出的反應是迅速拉攏項伯,同時主動登門謝罪,讓項羽打消了進攻自己的念頭。因此鴻門宴不是項羽擺出對付劉邦的,而是劉邦主動用來迷惑項羽的一步棋而已。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項羽和劉邦相比格局大不相同,劉邦進關中秋毫無犯、約法三章,關中父老皆希望劉邦在關中為王;而項羽進入咸陽後,則採取了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咸陽成了一座廢墟。有人勸項羽留在關中稱王,他的反應是自己要衣錦還鄉,放棄了佔據關中的最好機會。

劉邦、項羽在總結楚漢戰爭的時候,態度大不相同,劉邦說:“我之所以能獲得最後的勝利,是因為我用了蕭何、韓信、張良的緣故,而項羽有一個范增還不能用,所以才會失敗!”而項羽卻說:“我之所以會失敗,不是因為我不能打,而是因為上天不讓我贏!”他將責任推給了上天,擊敗自己的是上天而不是人,卻從來不去考慮自己的問題,這和劉邦又大不相同。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劉邦在自己每次失敗中去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拉攏天下所有反對項羽的人,同時把項羽陣營中有能力的人都籠絡到自己手下,而項羽每打一次勝仗,就增添一份狂妄,失去自己身邊的一些重要人物。因此項羽才越勝越弱,而劉備則是越敗越強。

用人之道:對於韓信的駕馭,體現了劉邦超強的領導能力。

劉邦與項羽相比,最大的強項就在識人和用人上,劉邦是在組建一個團隊,下一盤謀取天下的棋局,而項羽則是在單打獨鬥,逞匹夫之勇。領導的能力,直接點說就是用人的能力,能用人的是好領導,只知道自己做事的人,做不了好領導。劉邦和項羽就是兩個最好的例子,劉邦是個好領導,而項羽作為領導而言,他的用人能力只能是不合格。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可以說劉邦用人最好的例證在於對韓信的使用上,對韓信的使用和駕馭,體現了劉邦最高的領導能力。韓信投奔劉邦的時候,沒有戰功,沒人引薦,而且還是從劉邦最大的對手項羽哪兒跑過來的。對於這樣一個人,劉邦的寬仁性格特徵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接納了韓信,並且給了他一個治粟都尉的職務,要看看韓信的能力如何。這個時候的劉邦已經不是村幹部了,他已經是漢王了,身邊有很多人才,但他自己知道依靠身邊這些人做個諸侯綽綽有餘,但是要問鼎天下那是遠遠不行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己缺少一個能和項羽對抗的將帥之才,曹參、周勃之流只能拼命,講軍事戰略問題,那是一竅不通,張良雖然計略無雙,但是不能領兵打仗,為此劉邦很苦惱。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治粟都尉是幹什麼工作的呢?簡單說就是管軍糧的,也因為這個原因,韓信有了和主管後勤保障工作的蕭何接觸的機會,因此得到了蕭何的認可和賞識。但是夏侯嬰和蕭何的推薦,並沒有打動劉邦,因為對於漢軍的主帥人選問題,劉邦一直很慎重。韓信看沒機會,決定繼續跑路尋找那個能賞識自己的伯樂,在蕭何的勸阻下才又回到了漢營。這時候蕭何有一次推薦韓信,並說韓信是“國士無雙”,沒有韓信,劉邦只能做漢中王,有了韓信,劉邦就可以爭天下。蕭何的這句話,正說到了劉邦的痛處,劉邦心裡很清楚:靠身邊的這群舊部想進取是不可能的!

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劉邦能夠聽從蕭何的建議,用隆重的儀式拜韓信為大將,這是劉邦的判斷力和決斷力的體現。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並沒有在漢軍內部引起什麼騷動,說明劉邦超強的領導能力,他手下的這些人都在自己掌控之下,劉邦做出的決定,這些將軍們只有遵從和執行。劉邦不僅能用韓信,還能很好的駕馭韓信,駕馭人或者說管理人,依靠兩種方式,一種是制度,用來塑造人的行為;另外一種是文化,用來塑造人的思維和心靈。孫武練兵靠的是制度約束,他敢於殺死吳王闔閭的愛妃,這是制度約束;而吳起愛兵如子,提士卒吸傷口的膿血,這是文化感染的方式,而不是單單靠制度約束的。

漢高祖劉邦的三個長處:造勢而起、強弱之變、用人之道。

劉邦對於韓信的駕馭,在制度和文化上都有手段。韓信雖然是大將,但部隊和將軍們是劉邦的,如曹參、周勃、樊噲等人,韓信可以指揮他們打仗,但是無法駕馭他們和自己一起造反,能夠駕馭這些人的只有劉邦。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史記·淮陰侯列傳》

同樣對於劉邦,韓信是心存感激的,因此韓信才在項羽派人拉攏,和蒯通讓他三分天下的時候,選擇了不背叛劉邦。韓信認為劉邦對自己有恩且信任自己,因此自己要知恩圖報,他不會背叛劉邦。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