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職場規則,叫 "我就是對你有偏見"

“上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聯: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這是馮鞏早期作品中的經典臺詞,批判的是官僚主義。

現如今,在非體制的職場中,官僚主義已經減少很多,但是這句話卻仍然適用,因為它還有另一層的含義——偏見。

別人認為你行,即便你知道自己不行,也得上;別人認為你不行,即便你知道自己行,也上不了。別人已經通過自己的認知,把“行”或“不行”的標籤貼在了你的身上,這就形成了偏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職場的地方就有各種各樣的偏見。

我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是網站編輯,剛離職的時候,還想找相同的工作,就到一家房產中介網站應聘。

面試我的是三個小姑娘,一大堆問題之後,其中一個問:“你一個男生為什麼要應聘網站編輯呢?我們這邊做編輯的都是女生。”我心想,誰規定男生就不能做編輯了?

有一種職場規則,叫

當然這話不能說出來,我就說比較喜歡這個工作,而且之前做的還不錯。另一個姑娘說,“做編輯是固定工資,男生還是要多賺錢。”然後,她開始安利我做銷售。

我知道自己不適合銷售工作,直接拒絕了。臨走時還隱約聽到她們嘀咕:“沒有上進心,不適合咱們平臺。”

只是因為他們公司編輯都是女生,就認為男生不適合做編輯,這就是典型的“職場偏見”。

職場偏見的根源是認知差異

有一種職場規則,叫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是這樣界定偏見:人們依據有錯誤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來的、針對某個特定群體的敵對的或者負向的態度。

簡而言之,偏見指人們因為一些認知上的差異,限制了產生判斷的過程。

只要有認知差異存在,偏見幾乎難以避免。

在職場中,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應聘者與招聘者之間受所處的環境、經歷、家庭等種種因素的影響,產生認知差異的情況更加普遍,這就導致職場中的偏見更是常見。

不僅別人會對你有偏見,你也會對別人產生偏見。

朋友講過他同事小王的一個故事:

小王工作非常努力,經常加班,基本上每天走的最晚的都是她。

但在一次全員參與的投票評選中,小王得分最低。

因此,她認為大家是因為自己不像其他人一樣到點就走,顯得很不合群,評分才這麼低。因為這種想法,她跟其他同事的合作經常出問題。

領導發現她這種情況後,逐漸減少給她新的機會。在領導看來,人際關係都處理不好,根本沒有能力承擔新任務。

朋友說,實際上小王每天加班,是因為工作效率太低,而其他同事早早搞定,按時下班。不是因為她不合群,而是能力確實不夠。

小王慢慢發現自己越“努力”卻越不受重視,最後憤而離職。

在這個故事中,小王不僅是偏見的受害者,也是產生偏見的始作俑者。如果她能夠及時跟領導或者其他同事溝通,及時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也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可是她並沒有這方面的認知,才導致離職的結果。

有一種職場規則,叫

可即便如此,一旦產生偏見,很多人首先選擇的不是打破而是千方百計證明自己是對的。

有一種職場規則,叫

《無敵原始人》劇照

在電影《無敵原始人》中,道哥所在的部落一直以採集水果,打獵兔子為生。有一天,道哥問頭兒:“為什麼我們不能捕一些大型動物呢?”頭兒說“比如,大型的兔子嗎?”

他讓道哥看祖先留下來的壁畫,“我們的祖先們捕獵大型的動物了嗎?他們只獵一些圓圓的小蟲子。”

電影中,道哥所在的部落其實過得慘兮兮的,獵兔子,卻被兔子玩得團團轉……偏見,讓他們在密林中一直過著原始人的生活,當外敵來侵,只能被迫遷徙到更惡劣的環境。

有一種職場規則,叫

面對“職場偏見”,應該怎麼辦?

1.合理利用職場偏見

是的,你沒看錯,職場偏見是可以被“利用”的,有時甚至比常規手段更有效。

太極中有一招叫“借力打力”,我們也可以借職場偏見之力達成自己的目的。比如很多人認為內向的人不合群,那麼當內向的你遇到不想參與的聚會,就可以說“我內向,不合群,不適合參加聚會”。

再比如,很多人認為女性領導太情緒化,那麼你面對不配合工作的員工,就可以說“我很情緒化,所以要配合我,不然就把你開掉”。

在《琅琊榜》中有一幕非常解氣。得知梅長蘇身中劇毒,靖王和蒙摯到天牢中逼問夏江烏金丸解藥的下落。

剛開始夏江仗著深知皇帝多疑,還有恃無恐,認為靖王和蒙摯不敢對他下手。靖王一句話就讓夏江心涼了半截:“我素來魯莽,想不了那麼多。”

其實就在告訴夏江,即便現在把他殺了,父皇也只會認為他過於魯莽,並不會過多怪罪。這讓夏江深陷恐懼。最後要不是因為黎剛趕來通知梅長蘇已無大礙,夏江說出解藥下落的可能性非常高。

正如古語所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很多時候,壞事也可以變好事。合理利用“偏見”,也能幫我們消除不少麻煩。

2.扭轉職場偏見

有一種職場規則,叫

我們前面提到過,偏見從根源上來講是認知差異,扭轉偏見就要彌補認知差異,找到他人認知中最牢不可破的一點,讓自己符合這一特質,當然這一特質必須是正面的,不然只會加深偏見。

有一種職場規則,叫

在《哪吒:魔童降世》中,哪吒生來就被人們認為是妖怪,不得不面對偏見。為了破除偏見,他拜師學藝,救人除妖。

在陳塘關面臨被毀的情況下,衝出來對抗敵人,最終拯救了整個陳塘關的百姓,打破了人們一直以來認為他是個妖怪的偏見。

其實,在這裡,哪吒找到了人們認知中最牢不可破的一點——妖只會害人,不會救人。他救了百姓,自然不是妖怪,那怕他曾經做過很多“壞事”。

在職場中,我們也可以嘗試這種方式。

比如:

面對經常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人,可以問問他在年輕的時候是不是也不靠譜;

遇到認為“犯錯誤的人,一定業績不好”的上司,不妨把你的業績丟給他看;

……

職場偏見是客觀存在的,你無法逃避,也無法完全消除,因為它來自認知差異。偏見往往會成對出現,當你認為別人對你有偏見的時候,往往你自己也帶有偏見。

所以,減少別人的偏見首先要自己多觀察多瞭解事情的真相,找出問題根源,再通過努力去扭轉。

有一種職場規則,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