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的確良"穿得起的人去了,做導師就該像他這樣,對己對人負責

鬱銘芳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鬱銘芳,浙江省鄞縣人,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參與研製並紡出我國第一根合成纖維錦綸6絲,到第一根國產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60多年來,鬱銘芳用一個個的研究成果為解決國人穿衣問題和國防戰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讓

吃有袁隆平,穿有鬱銘芳

"的確良"這個詞估計80年代出生之前的人都非常熟悉,上個世紀70年代能穿上一件的確良衣服被視作很有面子的事,其實,這種化纖布料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開始進入中國,並且價格昂貴,主要原因是其原料滌綸短纖維依賴進口。為解決"的確良"的原料問題,1964年,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接到了國家科委下達的"年產300噸滌綸短纖維中試"項目任務。當時,37歲的鬱銘芳任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承擔了該項目的組織領導工作。

讓

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後,鬱銘芳認為,當時國內化纖廠普遍採用的現有技術存在質量不勻、進料堵塞、需定期停產清潔等問題,決定從西德引進國際先進的螺桿擠壓紡絲設備。但是,這套"洋玩意"安裝試行後,出現了堵料、漏油等諸多問題,工作一度非常被動。鬱銘芳頂著壓力,組織技術人員這套進口設備進行改裝,前後改裝了二十多處,又通過持續實驗摸索件,終於成功實現中國紡絲技術的升級換代。後來,這套"中國版"螺桿擠壓裝備技術和工藝成為國內熔融法紡絲的主流技術,為解決國人的穿衣問題立下汗馬功勞。

讓

做事認真、一絲不苟,對健康也一樣

鬱銘芳在三個孩子的記憶裡總是很忙,他常常很晚才回家,假日裡也總在家中唯一的寫字檯書寫和閱讀。他的開門弟子鍾繼鳴說有一件事他永遠記得,自己當年的畢業論文引用了60餘篇參考文獻,作為導師的鬱銘芳竟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把所列文獻一個不漏地校閱了一遍,這一點足以讓當下多少教授導師汗顏?鬱銘芳曾應上海紡織局的邀請,去當鑑定委員會主任,期間有人希望他別太較真,希望他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鬱銘芳說,要麼別請他,簽字就要負責任。

鬱老說:"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一生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樂觀。"他還說:"健康是前提,沒有健康,不僅不能工作,還會影響他人。"他說,自己一生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生病,從小學、中學、大學到工作後,不同時期都曾罹患嚴重的病,但卻因此使他更深刻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於是堅持每天鍛鍊,所以一直能保持比較健康的身體狀況。

點擊頭像,進入更多好文瀏覽,喜歡記得加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