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隨著火車的轟鳴,鄭州百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巨大的變化中,鄭州很多馬路也幾度易名。二七路、解放路、東大街、西大街……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馬路,其實最初並不叫這個名字。這些路都叫過哪些名字?為什麼名字要改來改去?背後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這裡,我們特意為大家梳理了鄭州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土著”的成色就會出來了。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 長春路——二七路:

你不知道路名背後的8000多人傷亡

  一般而言,一個外來者對鄭州的第一印象就在二七路上。

  當年,我來鄭州上大學,校車從火車站駛向龍子湖的途中,位於二七路南頭的二七紀念塔從車窗外匆匆閃過。一個月後,軍訓事畢的我和兩個好友,第一次漫步在商鋪林立、繁華似錦的二七路時,我並不知道,原名“長春路”的“二七路”背後,竟有一段慘烈的故事。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工人運動進入新的時期。1923年2月1日,為“爭人權、爭自由”,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成立。而在此之前,總工會成立的消息便已傳出。得到消息的軍閥吳佩孚派兵來阻撓,在一片“京漢鐵路總工會萬歲”的高呼聲中,會場被軍警全線包圍封鎖。

  然而,工人罷工依舊,並聯合京漢鐵路所有工人進行全線罷工。2月6日,軍警開始對工人進行武力鎮壓和搜捕;2月7日,吳佩孚、蕭耀南開始調集軍隊對罷工工人進行屠殺,司文德、汪勝友等51人犧牲,8000多人受傷。一時間,“二七慘案”震驚中外。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二七廣場

  解放後,為了紀念此次事件,長春路改名為二七路;在此次慘案中,司文德、汪勝友犧牲的地方,被改稱為二七廣場

▼ 惠仁裡——德化街:

“野雞崗”變身鄭州第一步行街,得感謝倆湖北人

  如今,德化街可謂是鄭州第一步行街。街上一水兒的俊男靚女,各類商店應有盡有,就算到了晚上10點,這裡依然人聲鼎沸。可百年前,這裡卻是一片叫“野雞崗”的荒蕪之地。

  德化街有如今之貌,那得感謝兩個湖北人:劉邦驥和蘆澍清。劉邦驥曾經留過洋,還考中過舉人,眼界自是非一般人可比。有年出差路過鄭州,看到盧漢鐵路、隴海鐵路正在修建,立刻意識到商機來了。於是,就聯合同鄉蘆澍清買下野雞崗進行開發。1905年,在野雞崗這片沙土路上修建出一條寬8米、長300多米的商業街。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德化街

  很快,商業街便住滿了商家,各行各業,都在這裡爭得一席之地。商業繁榮之後,為了讓大家牢記商規,遂取名“惠仁街”。可“惠仁”聽起來像“毀人”怕犯忌諱的商人於是給街道改名為“德化街”,意味“德化育人”,並一直沿用至今。

▼ 馬路大街——大通路——大同路:

被雜誌稱為“華北地區大都會鄭州商業名街”,聽著很牛

  大同路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其中段與德化步行街的南頭相交。周圍分佈著各類批發市場,玩具、衣服、鞋子賣的都有;很多公交車也要經過大同路,才能到火車站前的廣場換班。

  如今的大同路是實實在在的市中心地段,可在清末,這裡屬於鄭州西郊的農耕區。二十世紀初,盧漢鐵路、汴洛鐵路在鄭州交匯,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鐵路工人在這裡定居。由於人們生活需要,漸漸地,形成了一條通往老城區的商業街,並被命名為“馬路大街”。1916年,馬路大街改名為“大通路”,取“四通八達”之意。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根據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世界大同”的目標,馮玉祥將路名改為“大同路”。文革期間,大同路也叫“反帝路”。因為最初的大同路是一段土路,後隨著商業逐漸繁華,被洋人裝鋪成了水泥路。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大同路

  當年大同路的繁榮比起今日來有過之而無不及,被雜誌稱為“華北地區大都會鄭州商業名街”。單說酒樓,除了有最好的豫菜館子、名人開的酒樓,還有各大西餐廳,英餐、法餐,滿足來自世界各地人的口味。

▼ 銘功路——勝利北路——銘功路:

顧名思義,就是一條通往銘功園的路

  鄭州人民公園內,有五座涼亭,其中中間的一座為八角,周圍四座為六角。愛溜達的人從公園西門而入,輕而易舉便可找到這五座涼亭。然而,炎炎夏日,人們用它乘涼的同時,卻少有人知,它竟關係到鄭州一條路的存在——銘功路。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河南督軍趙倜聽聞吳佩孚敗亡,便勾結奉系軍閥想趁虛襲擊鄭州,後與彭象乾團長激戰於鄭州白廟高坡一帶。最終,彭團長陣亡,但幸得馮玉祥自洛陽率部北上,前來增援,經近3天的激戰,鄭州才免遭劫難。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彭公祠

  大家感念在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彭象乾團長以及眾軍官,於是修建了“銘功園”。後來為了方便大家前去憑弔,就修建了一條通往銘功園的路,命名為“銘功路”。銘功路北到大石橋與南陽路相接,南與解放路相交,全長約1175米。

  1938年“銘功園”改叫“彭公祠”。“文化大革命”中,銘功路曾叫“勝利北路”,1980年地名普查時,才又恢復原名。

▼ 慕霖路——解放路:

鄭州版“龍鬚溝”邊上的三條路合為當年“第一路”

  解放路,一個充滿時代感的路名。而在它擁有解放路這個名字之前,有一個更具詩意的名字——慕霖路。更準確的說,慕霖路也只是如今解放路的一段罷了。

  解放路位於二七廣場的南側,對於城內公交而言,解放路站絕對屬於交通樞紐。在這裡,東南西北,去哪兒的車都有。道路寬闊,與福壽街、正興街交叉成三角地帶。可這只是它如今的面貌,過去,這裡可讓周圍的居民叫苦不迭。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解放路立交

  過去,這裡僅有一座五虎廟和一條金水河古道,且荒涼不已。民國初期,鐵路的交軌使鄭州城區不斷西擴,各行當商戶開始在金水河兩側搭棚建屋,漸成街道。河北岸叫迎河街,河南岸叫順河街。迎河街、順河街西段至現在的銘功路口還曾有一座銘功橋,橋西邊的街叫慕霖路。後來,這裡進行了河流改道,將原東流河道改為市內季節性排汙洩洪溝,導致此處環境逐漸惡化,整日蒼蠅成群,垃圾遍地。

  1948年鄭州解放後,市政下大力對此地進行整修:填平臭水溝,拆除銘功橋,將迎河街、順河街和慕霖路修通合併。一下子,這裡翻身大變樣,長971米,寬23米的解放路成了當時鄭州最寬的“第一路”

▼ 敏德街——中山東街——東大街:

1902年慈禧“迴鑾”,曾經走過這條路

  東大街是鄭州一條非常古老的街道,幾百年來,承擔了老鄭州人的生活與熱鬧。就是到了今天,東大街附近仍然居住著很多鄭州土著居民,他們每到節日,必定會到文廟上上香,延續著不變的傳統。

  作為鄭州老城區最早的街道,從明清到民國,有著550多年曆史的東大街,一直被叫做“敏德街”,意思是讓這裡的居民提升道德水平、做品行端正之人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東大街街景

  東大街雖為百姓居住區,但屬交通要道,東可至開封,西可達滎陽、洛陽,連接東西,也因此得名“東大街”;1902年,慈禧太后避亂“迴鑾”,從西安到開封的途中,就走過這條路;1927年,馮玉祥主政河南時,曾把東大街改名為“中山東街”;新中國成立後,這條街又叫回了“東大街”。

  ▼ 里仁街——中山西街——西大街:

  這條街唐朝時就有記載了

  提起西大街,歷史比東大街還早,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時便有記載了。當時西大街還不叫西大街,而叫“里仁街”,意為人得講仁義

  里仁街的寓意很好,也的確印證了這條街商家的作風。西大街商業十分繁榮,集結了鄭州一大批“老字號”:邊永泰秤店、玉泰生醬園……據說,當年人若想買醬菜或點心,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玉泰生醬園。在鄭州人心中,玉泰生醬園的地位就好比六必居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一樣。西大街的人不僅會做生意,還十分仁義,經常會有拾金不昧的故事在這條街上發生。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五十年代的西大街

  與東大街一樣,清末民初里仁街被稱為“西大街”;1927年,被馮玉祥改為“中山西街”,新中國成立後名字才又改叫“西大街”。

▼ 咸寧街——中山南街——南大街:

民國時期,全國各地的藥材都在這集合

  南大街北至西大街,南到城南路,一條不過幾百米長的街道,隨著京漢、隴海兩大鐵路建成通車,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一時商賈雲集,熱鬧非凡。

  如今的南大街是一條商業街,繁華程度雖比不得二七、德化,但飯店、理髮店、銀行、修車鋪應有盡有,生活十分便利。在過去,南大街的知名度可比現在高多了。藥材生意十分紅火,甚至還開過“鄭州藥材騾馬大會”。大會集結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藥材商,影響力遍及全國。現在西大街上雖也有藥鋪,但規模自不可同日而語。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南大街街景

  可這樣一條街道,過去也不叫南大街。同東、西大街命運相似,明清時期,南大街叫“咸寧街”,取社會平靜安寧之意,後來被老百姓習慣叫南大街。1927年,被馮玉祥改為“中山南街”,新中國成立後改回“南大街”。

 ▼ 清平街——中山北街——北大街:

周圍白領最愛的小吃一條街

  北大街是一條細長街道,南到東大街,北頭拐個彎與紫荊山路相交,隱藏在管城區的居民區中。由於周圍多是辦公樓或大商廈,如今的北大街可謂是一條地地道道的小吃街。一到中午,周圍辦公樓上的人便傾瀉而出,湧向北大街。燴麵、炒麵、炒米、涼皮、水餃、砂鍋……基本上10塊錢便可吃個肚飽。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北大街小吃街位置圖

  同上,北大街最初叫“清平街”,意思是清淨平安,後來也叫過一段時間的“北關大街”。1927年,被馮玉祥改為“中山北街”;新中國成立後,最終被命名為“北大街”。

▼ 衙前街——縣前街——中山前街——市府大街——管城街:

因正對著政府衙門,這條街名字沒少變

  對於鄭州老饕,再沒有比管城街更熟悉的街道了。管城街北接商城路,南連西大街,南北走向。雖說不長,但附近卻分佈著很多有些年頭的美食老店。羊湯、燒麥……不知滿足了多少人的口腹之慾。然而,就是這樣一條充滿生活氣息的老街,1983年之前,卻沒人聽說過,因為在此之前,管城街並不叫管城街。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管城街街景

  “管城街”可謂是命運多舛。清代,因州府衙門正對街道,所以名為“衙前街”。1913年鄭州廢州設縣,州府衙門變成縣政府,於是,衙前街改名為“縣前街”。1927年馮玉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於是將縣前街更名為“中山前街”。1948年鄭州解放,市政府最初就設在這條街上,所以中山前街又改叫“市府前街”。“文革”期間,這條街道還曾易名為“向陽區街”。1983年4月,此街才終於迎來了“管城街”這個沿用至今的名字。

▼ 火神廟門——博愛街、火神廟后街——鼎新街:

街名改變跟那個愛扒廟的馮玉祥有關

  博愛街與北大街隔東大街相對,南北走向,和北大街一樣,中午傍晚便淪為小吃一條街。博愛街僅4米左右的寬度,很多商販將臨街的民宅改為了小餐館。若細心從街道走過,留心腳下的路,說不定在那個飯館門口的臺階上還能看到精美的石刻,彷彿在默默述說過去的崢嶸歲月。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沒錯,過去這條街並不叫“博愛街”,由於附近有個火神廟,所以大家管這條街叫“火神廟門”。後來,火神廟被馮玉祥扒掉了,火神廟門便成了博愛街。

  這附近的鼎新街也因同樣的原因,由大家口中的“火神廟后街”成為了“鼎新街”。

▼ 蘆醫廟門——平等街:

你還記得小時候吃的“打蟲藥”嗎?

  平等街過去叫蘆醫廟門,南北走向,北起西大街,南至南學街。說起蘆醫廟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可若說起“肥兒丸”,恐怕沒有哪個鄭州人不知道。

  

是不是“鄭州土著”?用這13條馬路的“前世今生”來考考你!

  平等街街景

  過去,誰家孩子腸胃不好,或肚子要打蟲,媽媽奶奶們便會買這種藥給小朋友吃。最初,這種藥便是在蘆醫廟附近開始兜售的。鄭州人以盧醫廟為座標,把廟東邊的老街叫蘆醫廟街,把廟門南邊的小巷叫蘆醫廟門。

  1927年馮玉祥把蘆醫廟改成辛亥革命英烈祠,將蘆醫廟街更名為平等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