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兩步教你輕鬆看破數字背後的真相

簡單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兩步教你輕鬆看破數字背後的真相

幾天前,一位保險公司的朋友極力邀請我去聽保險知識講座,實在推辭不過便去了。

講師是個小夥子,做完自我介紹後,轉身在投影儀上打出一張早餐圖片,一碗炒肝,一份拌芥菜,6個包子,總計21元錢。

小夥子給我們算了一筆細賬,假設一個人60歲退休,80歲死亡,退休20年內每天只吃包子的話,光吃飯就需要花費21*3*365*20=459900元,如果兩個人則需要將近92萬元。

他又以給孩子們買禮物、發紅包,參加紅白喜事、打落來往人情為由,算下來我們的養老錢最少需要100多萬。接著他又說現在老年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到2030年人均壽命預期可達80歲,按照現在的醫療條件和生活水平,不出意外的話,我們的壽命會高於這個數字,這就需要更多的養老錢。

這期間還必須保證身體健康,但如果得病的話,普通感冒花個千兒八百;得了大病,光ICU一天就需要5、6千元,再加上通貨膨脹,儲蓄縮水,小夥子總結到:我們的養老錢不經花!

說完普通老百姓養老面臨的困境,小夥子又指出現在老百姓儲蓄利率太低,投資理財存在風險,只有保險才是目前老百姓最好最合適的投資項目。

整場講座中,小夥子運用了大量數字,而且所有數字都來源屬實,那動輒按百萬單位計算的錢數讓人們的心情起起落落,由不得升起購買保險的慾望。

講座結束後,現場就有人購買了這款保險,還有很多人向工作人員詳細詢問。但我卻對小夥子的講述半信半疑,覺得他有些誤導消費者,可又說不清問題在哪兒,直到看了《後真相時代》這本書,才有所明白。

簡單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兩步教你輕鬆看破數字背後的真相

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指出:當某人試圖說服你相信一個數字特別重要時,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其轉換成包含相關背景的更具啟發性的真相。

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的商業諮詢專家,曾為世界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包括輝瑞製藥、世界黃金協會、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作者用生動的故事向我們展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傳達者肢解、扭曲和覆蓋的,並總結出誤導者的慣用伎倆,而數字就是他們常用的方式之一。

那麼在“後真相時代”,營銷者、政治家、以及新聞媒體是怎樣利用數字誤導消費者和選民的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後真相”的含義。

所謂”後真相“是指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

簡單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兩步教你輕鬆看破數字背後的真相

過去,人們主要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瞭解信息,這些信息的思想性都很明確,屬於被動接收。到了網絡時代,信息龐雜,每個人都是新聞的製造者和宣傳者,裡面承載了很多個人聲音,這就吸引網絡用戶只尋找符合自己口味的信息,比如有人喜歡訂閱咪蒙的公眾號,而有人則喜歡看明星的八卦趣聞。

這種方式雖然自由靈活,符合情感需求,但不可否認的是,真相和邏輯放在了次要地位。比如我們看到一則新聞,我們只會根據片面真相發表議論,發洩情緒,但對真相到底是什麼卻失去了探求的興趣。

數字比語言對描繪這個世界更有說服力和清晰度,在“後真相時代”,也成了政治家、營銷人員、新聞媒體利用的工具,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方式:

簡單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兩步教你輕鬆看破數字背後的真相

試圖使數據看上去更大或更小,或者使趨勢變得更加明顯

一直以來,一句“超過80%的牙醫都推薦高露潔”的廣告,讓高露潔牙膏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不可取代的地位。但是,這句口號最終被英國廣告標準管理局禁止,儘管它是真實的。

原來,英國廣告標準管理局經過調查後認為這種說法誤導了消費者,消費者以為高露潔牙膏佔牙醫推薦首位,使用後會對牙齒有更好的保健作用。但事實是牙醫被要求推薦的品牌沒有數量限制,一個牙醫可以推薦多種品牌,而高露潔的競爭對手被推薦的次數和它一樣多。

高露潔牙膏通過數字誇大自己的用戶可信度,誤導了消費者。

文章開頭中的那個保險講解員更是綜合運用了這種方法,先用二十年的長度營造出一個吃包子還需一百萬的信息,讓人們感到養老的重要和艱難;又通過儲蓄利率越來越低,讓老百姓覺得存錢不划算;

再以日本、瑞士這些國家銀行負利率作比,構建出存錢不但沒利息還要交費的趨勢。種種不利的信息讓聽眾感到不安、焦慮,從而為下一步推銷保險做了成功的鋪墊。

簡單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兩步教你輕鬆看破數字背後的真相

認為兩組數據存在因果關係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曾登過一篇文章,標題是《研究表明,聰明人用蘋果手機》。如果單看標題,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聰明和用蘋果手機之間存在關聯。事實真是如此嗎?

研究人員調查了美國每個州的蘋果手機使用量和持有學士學位人口的比例,發現使用蘋果手機的人和教育水平成正比例。但這一發現只表明蘋果手機使用率最高的州正是持有學士學位人口比例最高的州而已,這一標題是正確的,可是並不意味著使用蘋果手機人就更聰明。

這種情況也是政客常用的方式。2013年,英國公共衛生大臣安娜·蘇步裡表示:英國最貧困兒童肥胖的可能性是最富有兒童的近兩倍。這個聲明由不得讓人想到貧窮會導致肥胖。

簡單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兩步教你輕鬆看破數字背後的真相

有政客藉此為爭取貧困資金的政策辯護,他們覺得那些富含糖和脂肪的垃圾食品是造成這一結果的元兇。事實上,這個事件的因果關係並不明確,因為肥胖或許是貧困家庭經常吃廉價食品(富含糖和脂肪)所致,也或許是缺乏教育和文化意識。

因此單純增加資金不一定能改善貧困家庭的飲食,或許這筆錢更應該花在宣傳健康意識,增加體育設施或給學生配製營養餐上。政客們對這一真相進行了誤用。

密歇根大學法學教授J·J·普雷斯科解釋說:“人們的大腦很容易將因果性和關聯性搞混。新的文章時常會碰到一個問題,即事物存在關聯性的故事不如事物存在因果性的故事有吸引力。因此,記者甚至學者都會含糊其辭,任由讀者自己解讀。”

簡單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兩步教你輕鬆看破數字背後的真相

挑選自己喜歡的平均值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平均數只有一種,那就是將所有數值加起來再除以樣本數,得出來的就是平均數。比如計算一年級每個班的平均人數,假設有五個班,把每班的人數加起來再除以五,最後得到的就是這個年級的平均人數。

你可能會認為像平均數這樣簡單的數字不會對我們有什麼誤導,事實上,平均數不止一種,還有一種平均數叫中位數。比如,把五個班的人數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位於中間的那個就是中位數,這兩個平均數的值是不同的。

政客們經常挑自己喜歡的平均值來說事。比如每年9月份新生開學,家長們都喜歡孩子所在班級人少一點,以便能得到老師更多的照顧。有些學校為了順應家長的需求,便會發出“xx學校一年級新生平均每班xx人”類似的信息。

家長們遇到這種情況千萬先別高興太早,因為真實情況有時並非如此。

簡單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兩步教你輕鬆看破數字背後的真相

碰到好老師帶的班級,有可能會達到50多人,即便這樣,我們也不能武斷地認為這個人在撒謊,因為按平均數的算法,有的班人少點,有的班人多點,平均算下來可能每班還真就控制在宣傳的數字上。

所以當有人提出平均值這個概念時,我們千萬不要單純地選擇相信。因為,平均值只有在其他數據支撐的時候才有用。如果你的樣本無法反映出數據總體的情況,如果你有目的的選取數據,那你所得出的平均值將具有誤導性。

那麼對於營銷人員或者是政客和媒體列出的數字,我們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面對呢?

赫克託·麥克唐納指出:每個故事都有多面性,任何一組事實,通常可以得出不止一個真相。我們很早就知道這一點:每個新手辯論者和犯錯誤的小學生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於自己的真相。當有人提出數字時,我們要做到以下兩點:

簡單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兩步教你輕鬆看破數字背後的真相

首先,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對於營銷人員或政客來說,他們說的每一句話、列出的每一組數字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真相不止一面,它是一個複雜體,我們不能像“瞎子摸象”一樣,只根據他們的一面之詞便輕易相信。這時候只需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

還以上文中的那個保險講師為例,當我們聽到一天三頓吃包子20年還需要將近100萬時,內心肯定會驚訝無比。這時,我們可以問問自己“他說的對嗎?他舉的這個例子符合現實嗎?我有必要按他說的做嗎?”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詢問,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推翻他的說法,不再被他列出的數字所嚇倒。

簡單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兩步教你輕鬆看破數字背後的真相

其次,把數字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考察,將它們與其他相關數字進行比較,以顯示它們的真實大小

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很容易忽視只佔某個很小比例的事物,這無形中就成為那些想掩飾某個大數字的誤導者慣用的手段。

美國非營利計劃生育組織根據2014—2015年度報告在其網站上宣佈:墮胎服務佔計劃生育協會所有衛生服務的3%。乍一聽這個數字,我們會認為墮胎服務在這個組織中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事實卻是,這3%的墮胎服務佔美國所有墮胎記錄的將近50%,差不多佔了一半。這樣看上去,這個數字想當龐大。那麼他們是怎麼得出來3%這個數字的呢?

原來,這個組織在2014—2015年間總共記錄了9 455 582項“服務”。其中,有100萬項是提供避孕套件,超過100萬項的懷孕測試,以及超過350萬項性傳播感染測試。與這些動輒超過百萬的數字相比,只有323999次的墮胎服務根本不值一提。

簡單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兩步教你輕鬆看破數字背後的真相

數字單拿出來只是一個數字,當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就變得不再簡單,甚至相當複雜。但是,數字再複雜還是數字,複雜的是人心,數字則代表了真相,就像倉央嘉措詩中說的那樣:你信或不信,它就在那裡。

赫克託·麥克唐納說:我們都在通過不同視角看待世界,這些視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聽到和讀到的不同真相塑造而成的。其他人經常會有意或無意地引導我們看到真相的某些方面或某些解釋。

作為後真相時代的信息消費者,我們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偏聽偏信,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多方探尋,嚴加考證,當真相被歪曲、利用時,我們就會更有智慧的處理信息,保持清醒,不被煽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