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頻控制方式簡介

在實際調速過程中,一個普通的頻率可調的交流電源並不能滿足對異步電動機進行調速控制的要求,還必須考慮到有效利用電動機磁場、抑制啟動電流和得到理想的轉矩特性,如低頻轉矩特性等方面的問題。

變頻控制方式簡介

為了得到較為理想的變頻調速效果,在變頻控制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採用了V/f控制方式、轉差頻率控制方式、矢量控制方式和直接轉矩控制方式等。

1、變頻控制方式之V/f控制

V/f控制方式就是指在變頻調速過程中,為了保持主磁通的恆定而保證電動機出力,電壓和頻率的比值保持一定,即V/f=常數的控制方式。如對於380V、50Hz電動機,當運行頻率為40Hz時,要保持V/f恆定,則40Hz時電動機的供電電壓為380×(40/50)=304V。

這種變頻器的性價比較高,被廣泛使用於以節能為目的和對速度精度要求不高的各種場合中,是變頻器的基本控制方式。但在速度控制方面不能給出滿意的控制性能,並且在輸出頻率較低時,因輸出電壓下降,定子繞組電流減小,電動機轉矩不足,需將輸出電壓適當提高,以提高電動機轉矩,,進行轉矩補償。

2、變頻控制方式之轉差頻率控制

這是一種進行速度反饋控制的閉環控制方式,其動、靜態性能都優於V/f控制方式,因此,可以應用於對速度和精度有較高要求的各種調速系統。但是,因為採用這種控制方式的變頻器在控制性能上比矢量控制變頻器差,而兩者硬件電路的複雜程度又相當,所以目前採用轉差頻率控制方式的變頻器已基本上被矢量控制變頻器所取。

3、變頻控制方式之矢量控制

矢量控制,也稱磁場定向控制。20世紀70年代初由西德F·Blasschke等人首先提出,並以直流電動機和交流電動機比較的方法闡述了這一原理。

該方式模仿直流電動機的控制方法,採用矢量座標變換,將異步電動機的定子電流分為產生磁場的電流分量(勵磁電流)和垂直的產生轉矩的電流分量(轉矩電流),同時控制異步電動機定子電流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電流矢量,故稱為矢量控制方式。該控制方式

保持了電動機磁通的恆定,進而達到良好的轉矩控制性能,實現高性能控制。

矢量控制方法的出現,使異步電動機變頻調速在電動機的調速領域裡全方位的處於優勢地位。它有許多優點,可以從零轉速進行控制,調速範圍寬,可以對轉矩進行精確控制,系統響應速度快,加/減速性能好。因此,該控制方式被廣泛應用在調速性能要求較高的調速系統中。但是,矢量控制技術需要對電動機參數進行正確估算,如何提高參數的準確性是一直研究的話題。

4、變頻控制方式之直接轉矩控制

1985年,德國魯爾大學的Depenbrock教授首次提出了直接轉矩控制理論,該技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矢量控制的不足,它不是通過控制電流、磁鏈等量間接控制轉矩,而是把轉矩直接作為被控量來控制,強調的是轉矩的直接控制與效果。

直接轉矩控制技術,是利用空間矢量、定子磁場定向的分析方法,直接在定子座標系下分析異步電動機的數學模型,計算與控制異步電動機的磁鏈和轉矩,採用離散的兩點式調節器(Band-Band控制),把轉矩檢測值與轉矩給定值作比較,使轉矩波動限制在一定的容差範圍內,容差的大小由頻率調節器來控制,併產生PWM脈寬調製信號,直接對逆變器的開關狀態進行控制,以獲得高動態性能的轉矩輸出。它的控制效果不取決於異步電動機的數學模型是否能夠簡化,而是取決於轉矩的實際狀況。它不需要將交流電動機與直流電動機作比較、等效、轉化,即不需要模仿直流電動機的控制。因為它省掉了矢量變換方式的座標變換與計算和為解耦而簡化異步電動機數學模型,沒有通常的PWM脈寬調製信號發生器,所以它的控制結構簡單、控制信號處理的物理概念明確、系統的轉矩響應迅速且無超調,是一種具有高靜、動態性能的交流調速方式。與矢量控制方式比較,直接轉矩控制磁場定向所用的是定製磁鏈,它採用離散的電壓狀態和六邊形磁鏈軌跡或近似圓形磁鏈軌跡概念。只要知道釘子電阻就可以把它觀測出來。而矢量控制磁場定向所用的就是轉子磁鏈,觀測轉子磁鏈需要知道電動機轉子電阻和電感。因此,直接轉矩控制大大減小了矢量控制技術中控制性能易受參數變化影響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