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女兒被美國知名大學錄取後,她卻告訴我不想讀書了

“你無法教別人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別人發現一些東西。”

——伽利略·伽利雷

我們大多數父母有一個思想誤區,那就是青少年在青春期很容易被外界所影響,他們一旦遇到生活或者學習上的問題,會第一時間通過網絡尋求解決辦法,甚至會走不少彎路。

因此,基於成年人的經驗讓父母們深信,我們應該用自身的信念來教導下一代。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教授克里斯汀·斯安琪洛(Christa Santangelo),卻提出了不一樣的想法。

18歲女兒被美國知名大學錄取後,她卻告訴我不想讀書了


18歲女兒被美國知名大學錄取後,她卻告訴我不想讀書了

讓孩子學會自我學習

克里斯汀認為,大眾所信仰的一些普世價值觀,往往是外界強加的知識和經驗的延伸。

如今,時代已經和我們的上一代完全不同了。

現在很多青少年不但對生活充滿激情,還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並能夠通過自我激勵來學習,而不是僅僅通過父母或者學校來獲知。

各種形式的自我教育,可能對於當代青少年們來說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因為有些父母有用的方法可能對他們是沒有效果的。

然而,讓愣頭青們過早地去體驗“人生的洗禮”,這在父母看來是非常恐怖且難以接受的。

那些對父母有用的經驗,會自然地讓他們堅信對孩子同樣有用,反之,有些他們走不通的路,孩子們再去走也會碰一鼻子灰。

事實果真如此嗎?或者說,青少年真的如我們刻板印象中的那樣無知嗎?

路易斯·布萊葉15歲時就發明了盲人語言,瑪麗·雪萊在18歲時就寫了名噪一時的《科學怪人》,成功人士的故事似乎有“倖存者偏差論”傾向,但克里斯汀始終相信,青少年是有無限潛力的。

一旦給予自由和機會,青少年能夠成就非凡。

問題在於,作為父母和成年人,是否對他們保持了足夠的好奇心,賦予了他們足夠多的勇氣來讓他們找到契合內心需求的學習方法,即便目前還未完全成型或者會嚇退一大幫父母們?

18歲女兒被美國知名大學錄取後,她卻告訴我不想讀書了


18歲女兒被美國知名大學錄取後,她卻告訴我不想讀書了

教育選擇趨向多元化

對於很多青少年來說,當他們學習的內容引發不起自身的興趣時,傳統教育就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和真實自我分離的感覺,因為沒有動力,學習的內容就變得無關緊要。

以標化測試為目標的課程,學生之間的競爭(而不是培養團隊合作的信任)和壓力重重的教育系統越來越削弱了青少年的好奇心。

克里斯汀透露,自己經常看到年齡稍大的青少年揹負著一種“孤注一擲”的學習念頭,這種想法不僅降低了他們體驗生活的能力,也降低了他們應對挫折和失敗的能力,而後者對於培養自身的韌性和毅力至關重要。

在成功的企業家眼中,那些勇於探索自己人生另一種可能性的美國第一代移民,遠遠比常春藤畢業生更值得欽佩,名校精英們往往害怕失敗,會因為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而停滯不前。

大多數的學校經驗或明示或暗示學生們去競爭、攀比,以及擔心各自的未來,而不是享受當下自己取得的成就。

投射在教育成果上的關注度,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對學生真正需要所學內容的重視度。

瞭解一名學生的獨特興趣,幫助學生建立來自內心深處的自信心,以及學習如何處理大多數人會面對的挫折挑戰——這些注重培養孩子面對這個世界的內心準備的課程,是否更值得學校以及父母考慮呢?

當然,當前的教育體系對很多人來說仍然是有效的,也越來越多地鼓勵學生往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發展、獲得成功。

18歲女兒被美國知名大學錄取後,她卻告訴我不想讀書了


但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教育的方式選擇不再趨向單一性,家庭教育、半工半讀、實習工作、學徒教育和旅行體驗,都可能成為下一代獲得生活技能和寶貴知識的最適合的途徑。

18歲女兒被美國知名大學錄取後,她卻告訴我不想讀書了

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

克里斯汀曾接受過一位母親的諮詢。

她18歲的女兒在被一所知名大學錄取後,毅然決然地表示自己不想上大學了,這自然讓母親又氣又擔心。

於是克里斯汀和這個女孩開始了一段對話。

在辦公室裡,女孩非常堅定地表示,自己已經對高壓的考試和激烈的競爭感到精疲力盡。

我現在只想以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而不是被迫地去發現和學習周圍的世界。

雖然我不知道這個決定會不會改變我的生活,但我很確定目前去讀大學狀態不會在線,那也不是我想要的。”

她用非常堅定的眼神告訴克里斯汀。

18歲女兒被美國知名大學錄取後,她卻告訴我不想讀書了


這個決定顯然不會得到父母的支持以及世俗意義上的認可,更有可能認為她是一時衝動的想法。

但在克里斯汀看來,這個女孩對自己想要什麼、通過什麼方式去獲得,是非常清晰的,這在同齡人中也是十分難得的。

事實上,大多數年輕人如果對於自己的生活目標非常明確、且充滿信心,那麼他們有更少的幾率出現心理健康或精神疾病。

他們會不斷表現出自己的能力、努力學習和實現成功,他們不會浪費時間向成年人、家人朋友、同事或者良師尋求過多的支持和同情,他們甚至會完全不按照既定的世俗日程表按部就班。

但那又如何呢?

父母投入全身心的熱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最好的。

這也意味著父母想要控制青少年進入成年早期,僅僅因為想要給他們最好的人生安排,卻沒有必要的空間和時間來決定什麼對他們才是真正需要的。

當一位父親問克里斯汀——我怎麼才能讓20歲的女兒知道我不贊成她紋身呢?

克里斯汀會感覺到問題有點棘手。

父母的問題在於,我們總是堅信某些價值觀,比如不紋身、找份穩定的工作、不要輕易冒險等,卻很難接受子女面臨這些挑戰。

在思考是否要給年長一點的青少年“經驗之談”時,希望父母們先捫心自問,你所說的東西,值得你把親子關係弄緊張嗎?

父母關於子女們應該做什麼、怎麼做的建議,最好是和他們內心的自我設想相符合,不然父母們的苦口婆心通常會被視為一種批評,甚至會破壞彼此的關係。

因此,當下一代年輕人不斷挑戰父母們的認知體系或者價值觀時,我們需要花一點時間來自我思考,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如果我們有勇氣走出那個“自認為對子女是正確的”的圈子,然後讓他們堅定地告訴我們,他們想要做什麼,以及是否具備了承受結果的勇氣,那麼,生活作為最好的歷練老師,會教會他們銘記於心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