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活的长才是硬道理,且看这两位被黑的极惨的短命鬼


《三国演义》,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名著,直至今天,多少足智多谋的故事还在民间津津乐道,多少勇武忠义的形象还为人们称颂。在那个纷乱复杂的历史大背景下,罗贯中以其史诗般的大手笔为我们再现了一场恢弘博大的历史画卷。此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尊为四大名著之一,享受极高的地位。

《三国演义》,活的长才是硬道理,且看这两位被黑的极惨的短命鬼

一部《三国演义》,罗贯中笔走龙蛇,再现了多少大时代的恢弘,字里行间淘尽了多少世间英雄。


虽然评价如此之高,但是作为一部演义小说,罗贯中确实在里面添加了很多艺术渲染成分,并且根据自己的喜恶,甚至对很多历史做了修改,目前有关三国的史料还是陈寿的《三国志》较为客观可信。在看过几次《三国演义》后,忽然发现罗老爷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不少历史人物描述上喜欢抹黑短寿者而美化长寿者。


当然,这里要说下,诸葛亮除外,毕竟在罗老先生"尊刘抑曹"的中心思想下,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必须无限拔高,这对蜀汉政权的正统性的拔高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在这里主要说的是另外两个被黑的很惨的三国时期著名人物。


长寿的好处不言而喻,换谁都不会拒绝。但是,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在他死后竟然会改变他的生前的历史。《三国演义》就有很多如此的修改,并且影响到后世,直到今天在我们国家和亚洲很多国家的人都还信以为真。


《三国演义》,活的长才是硬道理,且看这两位被黑的极惨的短命鬼


第一个例子是魏国的司马懿和曹真

司马懿的长寿是大家都知道的,活到了古来稀的七十多岁,而曹真只活了40多岁,在司马老贼(老而不死谓之贼)面前,属于典型的短寿者。当时,魏国的人口和土地潜力比蜀吴大的多,曹魏自曹丕上任后就狠抓经济。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点带动经济蓬勃发展,国力逐渐壮大。 诸葛亮这个明白人当然不能坐等曹魏强大,于是先下手为强发动了五次北伐。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描述:司马懿乃股肱之臣,老谋深算,战绩卓越,顶住了蜀国五次北伐,和诸葛亮一场龙虎之斗,基本上属于势均力敌。并且还多次为不通军事,不知兵法,屡吃败战的大草包曹真擦屁股。 而曹真则是好大喜功,心胸狭隘,自以为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屡战屡败。把曹真简直黑的如包公再世。


但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我们先来还原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

《三国演义》,活的长才是硬道理,且看这两位被黑的极惨的短命鬼


实际上,诸葛亮的头两次伐魏,对手是曹真而不是是司马懿。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开头因魏国没有防备,进展顺利。但是曹军张郃将军于街亭大破诸葛亮爱将马谡,占领了该战略要地,切断了蜀国的粮道。


而大将军曹真则统领主力大部队在箕谷击败了赵云,挥军北上,成夹击之势。诸葛亮权衡利弊,觉得大势已去,才悻悻撤走。但是《三国演义》把这写成是主帅司马懿指挥英明,真正的主帅曹真直接被掉包了。


不久,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企图偷袭陈仓直捣关中。但是曹真早已料到,算好蜀国来犯必攻陈仓,于是把该城交给擅长守城的郝昭将军,并命令他加固城池,严守陈仓。等诸葛亮进犯之时,魏军有备而战,令诸葛亮屡攻不克,只好无功而还。但是《三国演义》又把这写成是司马懿的神算,郝昭也成了司马懿推荐的,曹真再次被移花接木。

《三国演义》,活的长才是硬道理,且看这两位被黑的极惨的短命鬼


在第三次北伐中,诸葛孔明毕竟不是一般人,善于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战争艺术大有进步,一开始就打得魏国雍州刺史郭淮招架不住,并把武都和阴平二郡收入囊中。于是曹真亲率主力和司马懿及张郃各率一部偏师三路来攻,不过却遇老天助蜀,一个月的大雨不断,曹军无奈,最后魏帝下诏无功而返。


公元231年,诸葛亮开始了第四次北伐。曹魏因曹真病重(后病故)改派司马懿为统帅,此时魏国经过数年休养经营,经济发达,国力渐盛,战略储备雄厚。但是司马懿在战术部署上十分被动,被诸葛亮挫于上邽之战,最后诸葛亮粮尽兵退,并在撤退途中还杀死了司马懿派来追赶的魏国大将张郃,给了魏国沉重一击。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进行最后一次北伐,此时魏国的实力更是大增,尽管司马懿手握雄兵,采取的战略却仍是被动防守,不敢与蜀军交锋,意图耗到蜀军再次粮尽撤退。就连当时东吴也认为魏国不行了,于五月发十万吴军在东线攻魏,幸得魏明帝率兵亲征逼退吴军,才使司马懿能够继续坚守。后来还是因为诸葛亮病故,蜀军才班师回朝。

《三国演义》,活的长才是硬道理,且看这两位被黑的极惨的短命鬼


所以,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客观而言,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战绩确实远逊于曹真的战绩。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其实算是被曹真统领的魏军主动打退的。但是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统领的魏军几乎都是处于被动挨打中,开战后的最高目标就是一直守到蜀军粮尽自退。


曹真如果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气得把棺材板啃穿。


另一个被黑的很惨的就是周瑜


其实《三国演义》黑短命曹真的手段,和它在以前章回中黑短命的周瑜如出一撤。历史上的周瑜也和曹真一样,一生忠孝节义,才华横溢,不因自己是皇亲而邀宠;不因别人是贫寒之士而鄙视,是智勇双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名将。

《三国演义》,活的长才是硬道理,且看这两位被黑的极惨的短命鬼

而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却也被描述为心胸狭隘,气量不足,总想算计诸葛亮却被诸葛亮智计活活气死的小人,而"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 "三气周瑜"等伪造的的典故在今天的后世早已广为传扬,甚至还被搬上戏剧舞台。没办法,谁叫周郎那么短命呢。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出神入化,埋伏博望坡火烧曹军,出使东吴舌战群儒,巧激周瑜诱其出兵抗曹。草船借箭躲过步步相逼的周瑜陷害,巧借东风大败曹操百万大军,指挥张飞关羽伏击及几乎俘获曹操。不幸的是,这些全是虚构而非真实的历史故事!


真实的资料是,赤壁之战,诸葛亮除了出使东吴充当刘备的说客外,并无其它建树。而诸葛亮当时初出茅庐,还没有什么政军经验,孙权答应联手主要还是利益攸关和看中刘备的软实力。

《三国演义》,活的长才是硬道理,且看这两位被黑的极惨的短命鬼

赤壁之战


孙权其实早有抗曹之心,而周瑜长期担任东吴军中主帅,是撑起吴国半壁江山的人物,在孙权心目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起一个外人诸葛亮的游说,周瑜分析的魏吴两军在军事上的优劣和周瑜力主抗曹的主张肯定更能坚定孙权的决心。


真实的历史是:赤壁之战完全由周瑜主持,宋代苏东坡的那首千古名句《赤壁怀古》词中可以看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全文可半天没提诸葛孔明的大名。史实也证明整个大战几乎全是周瑜运筹帷幄,巧作布局,指挥若定的决胜之功,与演义中的诸葛亮装神弄鬼全无半点干系。


在曹操兵败赤壁逃回北方后,他留下名将曹仁等镇守荆州的重镇南郡江陵城。尽管江陵城高沟深,粮草充足,经过一年的努力,周瑜还是打下了江陵。不过这里必须承认的是,荆州南部的四郡:武陵,桂阳,长沙和零陵的投降和刘备诸葛亮的工作是有关系的。


《三国演义》,活的长才是硬道理,且看这两位被黑的极惨的短命鬼


而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提出过著名的隆中对。其中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刘备取西川作为根据地再徐图进取。而周瑜的雄才大略也不遑多让。也很早就看到这一点,早提出过要攻取西川然后进军北方的战略。他当时就提出和孙权堂兄奋威将军孙瑜共同进军西蜀,得蜀后再吞并张鲁。然后留孙瑜固守这些土地,并兵分两路,一支从益州出发向长安,一支从江陵而至襄阳,北伐曹魏。


这个战略策划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见类似隆中对的高明见解确实不为诸葛亮所独有,而似乎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孙权也完全同意周瑜的战略,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在周瑜回江陵做准备工作时,他不幸染疾辞世,死时只有三十六岁。


结果, 在《三国演义》里,罗老爷子直接把他的很多成就都变为诸葛亮的功绩,还把周瑜变成了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换到今天,估计周家的后人跟罗家的后人这场官司又有的打。


不过,《三国演义》也有偶然美化短寿者的时候,那就是郭嘉(字奉孝,公元170年-207年). 罗贯中有诗赞誉郭嘉: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对郭嘉还是笔下留情,极尽推崇。


《三国演义》,活的长才是硬道理,且看这两位被黑的极惨的短命鬼

郭嘉与曹操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整部小说中心思想是尊刘抑曹,虽然对郭嘉没有类似上述的移花接木,但作者对郭嘉的推崇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黑曹操。整部《三国演义》罗老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最看不惯的就是曹操,然而曹操的成就却在历史上是无法抹杀的。


因此,作者就尽量想把曹操过去的成功归功于郭嘉。郭嘉生前,屡出奇计,为曹操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曹操对其是言听计从。而在郭嘉死后, 曹操于是马上就遭遇了赤壁惨败.。


你如果不信,就去看看《三国演义》那首诗中的总结:"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

《三国演义》,活的长才是硬道理,且看这两位被黑的极惨的短命鬼


不管怎么说,《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巨著,老罗虽然在对待某些人物上有些不地道,但不能磨灭这部文学作品的伟大性。当然,我们也能理解,小说毕竟是小说,每一位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都会不经意之间把自己的情感和喜恶掺入其中,这基本是每一位小说创作者的通病。这不会影响其的光辉和成就。而正是因为我们这么多人喜欢在里面耗费精神瞎琢磨,挖空心思找毛病,才正显示了其的伟大和优秀之处。


一部《三国演义》,迄今为止,读过和喜欢的人恐怕不下数十亿。做人能做到罗老爷子这个份上,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