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潜规则7:局

连载 | 金融圈潜规则7:局

我猜魏总应该是没能看到那一幕,因为包间有个小走廊,他出现的时候林总已经跟我隔开一些距离了,或者他稍微看到一点,但并没有想太多,又或者就是看见了,只不过见怪不怪。

谁知道呢,反正他表现出来的是一切ok,一切正常。

我感到遗憾。就好比你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不小心掉进泥沼,正在陷落,这时刚巧有个人经过你,当你觉得好像有了一丝希望的时候, 那个人却没有或者不想看向你的方向。

于是一切都没能有转机,一切还在继续。

魏总是来取东西的,顺便告诉我们客人已经到楼下了,林总说让我去接一下,神态和语气自然到令人怀疑刚刚高尔夫球教学的故事是我杜撰的。

连载 | 金融圈潜规则7:局

后来我想,好像正是因为他这样一种总是能把一切不合理强行粉饰成是我大惊小怪了的能力,才让我有时自我怀疑,或者心存侥幸。

当天来的人有六个,主宾是著名经济学家李博士,看上去六十来岁,还有某证券的吴总、某电视台的刘总,都五十出头的样子,剩下几个是他们带来的下属,只比我年长一点。我纳闷这群人是怎么凑在一起的,后来知道这不过就是个私人饭局,根本和公司业务无关。

一开始在茶室,聊的还都是些形而上的东西,比如最近读了什么书,对世界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但到了酒局,各自便开始吹起了牛逼,然后互相吹捧,暗自较劲,纷纷展示自己的人脉有多么广,触角伸得有多么长,这大概就是中老年人的乐趣吧,我想。

连载 | 金融圈潜规则7:局

有人把酒局现场分为四类角色:

首先是“好人”,一般是场上最德高望重的那一个,会“体恤式”关心你,“赏脸式”敬你酒。

第二类角色是“坏人”,会针对你的反应进行批评,比如说你不懂事没阅历。

第三类是“家长”,他会给你分享人生经验,教育你应该学会适应社会,并说明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第四个角色是“吹捧者”,他们主要负责打配合并且营造氛围。

连载 | 金融圈潜规则7:局

那天的局同样被这么设定,话题之间,大佬们也并没有想忽视我这个小人物,毕竟我是全场唯一的女性。

林总主动担任起了所谓的“坏人”角色,吴总和刘总想当“家长”,德高望重的李博士是“好人”,其他人争相成为“吹捧者”。

当我不听“好人”李博士的话,不接受他的好意,“坏人”林总就负责批评打压,紧接着“家长”们就会谆谆教导,当我听了“好人”的话,接受了他的好意,“吹捧者”们就立刻开始吹捧、起哄、夸奖。

做对被表扬,做错被批评,环环相扣,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不得不喝,喝了就不得不多。

但这都是事后的总结,那时还没能看得这么清楚,当然我也不傻,一边喝一边洒,就这样终于熬到了结束,万分庆幸到最后并没有发生什么更加戏剧性的后果。

突然就很理解某些处于事件中心的女孩子,为什么明知道有潜在危险还会参与,为什么不去更好地保护自己。因为你并不是她,你永远无法体会到她在这个局处于什么角色,她在想些什么,背后的牵绊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推着她走到了那一步。

只要一切发生得够快,只要有心之人想要为之,只要你对人性还敢残存那么一丝侥幸,陷入死局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试问有几个人能招架得住江湖的套路呢?

那天酒桌上有一幕我至今难忘,那个吴总东倒西歪地拿着分酒器过来给我说,姑娘,你跟我女儿一样大。然后顺势就要跟我多喝几杯。

大概这就是人生吧。

愿他女儿被世间善待,要么就得同我一般酒龙诗虎才行。

连载 | 金融圈潜规则7: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