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年制錦地描金粉彩嬰戲圖琺琅彩燈籠瓶鑑賞

陶瓷上嬰戲圖自宋代起步發展,北宋末畫師蘇漢臣擅繪佛像、人物,其中尤以童嬰題材最獲讚賞,北宋青白瓷亦見刻花嬰戲紋。嬰戲圖至明清兩代到達鼎峰,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到百多個,人物皆神態活潑,場面熱鬧。嬰戲圖反映了古往今來祈求人壽年豐、多子多福、望子成龍的美好願望。

大清乾隆年制錦地描金粉彩嬰戲圖琺琅彩燈籠瓶鑑賞

燈籠,又稱燈綵,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年節期間人們會懸掛各式彩燈來營造一種喜慶熱鬧的氛圍。燈籠瓶創燒於雍正時期的景德鎮官窯,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

大清乾隆年制錦地描金粉彩嬰戲圖琺琅彩燈籠瓶鑑賞

此大清乾隆年制錦地描金粉彩嬰戲圖琺琅彩燈籠瓶 高:26.2cm 口徑:8.4cm 底徑:8.8cm,撇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器身修長典雅,規整端莊,極富韻味。肩、頸、足錦地上繪粉彩,琺琅彩,裝飾有如意、吉慶有餘等紋飾,為輔助性紋飾,腹部大面積均是表現“嬰戲”之景,因形似燈籠故稱之為燈籠瓶,底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腹部以粉彩描繪,兒童嬉戲之景,畫中共有五子,齊鬥蛤蟆,景歡快熱鬧,人物生動傳神,畫面設色豐富,營造出歡樂的氛圍,折射出當時社會對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富有生活氣息,此物件極具觀賞價值,歷史價值,市場價值,建議購買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