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伯克希尔哈撒韦 上

对于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以下简称BRK),投资界几乎人尽皆知。本文将从绝对价值的角度分析巴菲特收购BRK的故事。本文的史料均来源于《滚雪球》与“巴菲特历年致股东的信”。

开始

BRK是一家位于巴菲特家乡——内布拉斯加州的纺织公司。

从1962年底起,巴菲特用他控制的合伙企业开始买入BRK的股票。购买理由是BRK当时的每股净资产(约19美元)高于当时的股价(约7.6美元)较多。如果买下公司控股权,之后逐渐清算可能有利可图。

BRK公司本身也在一个接一个关闭工厂,同时每两年要约回购一次股票。即使巴菲特没有拿到控股权,也可以把从市场上便宜收购到的股票再卖还给公司。但所有交易都需要对外保密,防止其他人知道信息来搭便车。

这一步是标准的绝对价值投资方法:依靠预估未来公司将给予的现金流,投资现在的资产。把股票卖还给公司,也是现金流入,也是一种价值兑现方式。

冲突

1964年,当时BRK的总裁西伯里·斯坦顿感觉到有人在收购BRK的股票,连续发出了几次要约收购。

巴菲特跑去与西伯里谈价格。双方谈好公司以每股11.5美元收购巴菲特持有的BRK股票。结果后来BRK发出来的要约价格是11.375美元,比谈好的少了0.125美元。

巴菲特一怒之下,不卖了,还要把市场上流通的BRK股票都买下来,自己做大股东。最终,连同之前已经购买的股票,巴菲特收购BRK的平均成本高达每股14.86美元。

1965年,巴菲特成为BRK大股东,入驻董事会,让西伯里退休。

搭便车

在巴菲特收购BRK控股权的过程中,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时的朋友杰克·亚历山大和巴迪·福克斯知道了这件事,也加入进来。

他们先从市场中买入,然后溢价卖给巴菲特——重复之前巴菲特低价买入,再卖给公司的做法。

转折

在收购BRK之前,巴菲特还全部收购了一家叫“丹普斯特”的公司。这家公司位于内布拉斯加州的比阿特利斯小镇,销售风车和灌溉系统,是当地唯一的大企业。

1962年,丹普斯特的经营出现问题。巴菲特关闭了公司的5个分支机构,解雇了100名员工。当地人把巴菲特当成了无情的清算人。

1963年,当巴菲特试图整体拍卖出售这家公司,可能导致进一步关闭工厂和裁员,当地居民对巴菲特举起了干草叉。

最后,当地居民集资把这家公司买了下来。巴菲特虽然获利退出,但发誓再也不干这种事了。

失败

有了上一个案例,等到巴菲特拿下BRK的控股权之后,不能快速清算公司,也无法卖出股票,只能自己找人继续运营纺织业务。结果,作为巴菲特代名词的BRK成为了巴菲特一生中最大的投资败笔。

巴菲特成为BRK董事长之后,逐渐关闭BRK的纺织业务,不断把收回的现金用于投资。同时巴菲特关闭自己的合伙企业,把BRK作为自己的投资平台。

BRK的纺织业务垂死挣扎了20年,终于在1985年彻底关闭最后一家工厂。

相比于原先和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的税率更高。1965年底,BRK公司账面上可动用的投资资金(每股4美元)也远低于平均收购成本(每股14.86美元),总投资资产规模小于原先的合伙企业。尽管后来清算收回一些纺织业务的现金,但也损失了许多时间成本。

总而言之一句话:这一把,巴菲特亏大了。

总结

在整个BRK的投资案例中,巴菲特一开始遵守了价值投资方法,低价买入,有确定性地高价卖回给公司。

在BRK下调回购价时,巴菲特违反了价值投资方法,自己溢价收购成为大股东,失去了回购这个现金流抓手。

巴菲特的朋友们搭巴菲特的便车赚到了钱,这同样也是价值投资。

“丹普斯特”的案例表明,快速清算实体公司通常不可行。

BRK纺织业务的清算过程表明,实际的清算价值与账面净值相差很远。

意气用事是巴菲特投资BRK失败的罪魁祸首。投资,真的不可以有情绪,股神都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