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有枯榮:是時候增加你的“反脆弱力”了


疫情之下有枯榮:是時候增加你的“反脆弱力”了


發佈:易德獵頭(yidelietou)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體國人戴著口罩度過了一個從未如此刻骨銘心的春節。

春節初期,一些宅家避疫的網友,還在抖音上用各種耍寶表演調侃“宅生活”苦中作樂,然而漸漸地,網友就有些樂不起來了:

假期收尾了,疫情確診數字節節走高,單位的復工通知一延再延;周圍“嚴防死守”的封閉隔離力度卻在不斷升級;復工過程中各種實際的困難擺在了眼前,各種經濟發展上的次生災害也開始頻頻顯現,餐飲、旅遊、影視等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出現了現金收入“寸草不生”,支出又大幅“失血”的困境。

根據資料顯示,36.52%的受訪企業表示疫情期間經營正常,三成採取員工輪休、輪崗的方式以減少

勞勱力成本。此外,被迫歇業停工不遣散員工的措施分別佔比 26.48%和 13.03%。


疫情之下有枯榮:是時候增加你的“反脆弱力”了

春寒料峭的風雪中,一些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微企業開始跌倒和墜崖,裁員、輪崗、降薪的新聞不絕於耳,這讓一批原本在2019年就在“貓冬”的職場人,愈發感覺自己像穿著單衣又掉進了冰窟窿。

一些行業出現劇烈的震盪,固然有企業自身時運造化使然,但也反映了一個企業具備“抗擊打能力”的強弱。那麼,作為職場中人,無論是否身處裁員降薪的旋渦之中,都應該思考一個問題:

你的職業防火牆,是固若金湯還是一觸即潰,你有沒有足夠的“職場反脆弱力”?

一、何謂“職場反脆弱力”

“反脆弱”這個詞,源自美國著名風險管理理論學者塔勒布的全球熱門著作《反脆弱》。在這本書裡,塔勒布提到:事物“脆弱”的對立面其實並不是簡單的“剛強”,而是在遭遇擊打之後,逆勢反彈獲益的能力,就像一個乒乓球,你擊打它,它反倒能跳得更高。

也正是這位塔勒布,提出了家喻戶曉的“黑天鵝”理論而聲名鵲起,因此被人們稱為“黑天鵝”之父。黑天鵝指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了一切。就像我們遭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不折不扣的“黑天鵝事件”。

儘管“黑天鵝”出現,危機從來都是有兩面性,即便大雪封山,也照樣會有一些嫩綠的小草從冰層下鑽出來。根據資料公佈的數據顯示,一部分在抗疫救災過程中表現卓越的行業和職業在逆勢上揚:

疫情之下,房地產、專業服務和醫藥生物行業迎來發展機遇,製造業回暖明顯,技工、機械設計等製造類崗位招聘需求環比提高5成以上,生物醫藥人才薪資待遇環比提高7.12%,就連多年一直低迷的媒體行業,也因為人們對疫情的關注,登上了熱門行業的指數排行前三。

有人說:這些數據只能反映這些行業企業“命好”,也不能說明他們就很能“反脆弱”。不乏其中有這樣的成分,但是,前幾天的一條新聞卻能展現出什麼叫“反脆弱力”:

疫情爆發後,上海一家知名酒吧,最初經歷了門可羅雀的生意慘淡,然而老闆忽然大開腦洞,藉助自己酒吧的場地,在抖音平臺上進行了一場DJ打碟直播,4個小時在線人數最多時達到7.1萬人,打賞總收入達到72萬元。

大災席捲之下,有人在喪失思考能力,哭天搶地等人來救,而另一些人卻能在風暴中抓住機會見縫插針、機智地獲益進而逆勢起飛。這種能力,是每一個職場人都迫切需要構建和儲備起來的能力。

二、先要有職場“憂患意識”

對於遭遇裁員降薪的職場中人,其實並沒有誰有未雨綢繆的準備。很多人在節前可能還在計劃著旅行、健身,憧憬著逛街購物、朋友聚餐,還有人揹著沉重的房貸、車貸,透支式地提前消費...這些都是沒有“憂患意識”的表現。

古語說的好,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綿陽市的桑棗中學,2200多名學生和一百多名老師及時疏散無一傷亡。


而能夠挽救這麼多生命的根源,是這所中學的校長葉志平先生從2005年就開始每學期積極組織全校的緊急疏散練習。雖然這個疏散練習並不是為大地震而準備的,卻也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

這就是憂患意識的價值。

作為職場中人,也要在思想裡先埋下一根“安全繩”:只有清楚自己有一天會面臨失業的,才不會真在失業的時候手足無措;只有對失業發生之後能拿出“救生艇”,才不至於沒有收入還要還貸,在大風大浪裡落水受溺。

三、增強“反脆弱力”的關鍵

其實,除了覆蓋全社會的宏觀重大疫情的影響外,在每個企業的個體局部,也是會經常發生風險的。業務佈局變更、高層領導轉換、外部行業的變化、合作伙伴的變化,都會導致自己的職位發生變動,職場的“反脆弱”其實並不是一個小概率話題。

那麼,怎麼才能真正在職場上實現“反脆弱”呢?筆者建議有“三個反”。

第一,收入佈局上要“反單點”。

對於職場人而言,把工資薪金收入當成自己的唯一收入來源,已經是潛藏著巨大風險的個人營收模式。一旦失業風險發生,只出不進,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品質都會出現急劇下降,再就業也會慌不擇路變成惡性循環。

數據顯示,在疫情防控期間,“在線學習”成為 55.39%的職場人最看重的職業需求,還有 41.52% 的受訪者希望在特殊時期通過網絡兼職的方式增加收入。


疫情之下有枯榮:是時候增加你的“反脆弱力”了

所以,除了主業之外,職場人不妨做一些和主業互補的“斜槓”副業,既可以補貼家用,也作為一條收入上的“逃生繩”。

做副業的方式可謂不勝枚舉,有的人在單位是高管,到了週末就變身小區裡的西點師,給左鄰右舍品嚐美味還能接單掙點零花錢;有的人職業是電臺播音員,到了節假日就是頗受歡迎的金牌婚慶司儀;也有的在做微商代購、上下班做個滴滴司機...

在不影響主業和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總有一款副業能給你帶來涓涓細流但不至於渴死的收入,讓你能夠進退自如。要有意識地去培育這種副業收入,有和沒有,大不一樣。

第二,職業能力上要“反單一”。

“我36歲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這條讓公眾記憶猶新的新聞語錄,徹底地暴露了職業技能單一對一些人職業生涯帶來的無形傷害。

很多公司對35歲以上的中年人不友好,很大的程度是因為這些人已經停止了學習,停止了跟進,技能已經陳舊過時,思維模式上已經無法具有年輕人的活力。

那麼,怎麼才能“反單一”呢?筆者建議,首先要打破自己的“分內之事”的本位意識,平時要在先在自己所在的公司、部門裡主動發現機會,主動嘗試、主動地塑造多元化的自己。

原先做產品的,不妨去主動要求去銷售部門“實習”幾天;原先做研發的,也可以主動去體驗一下產品運營要面對什麼壓力、需要哪些技能。今天在這個部門做這個業務,明天有機會可以去那個部門做那個業務,一專多能,長板夠長、短板也不短,什麼時候都不會走投無路。

其次,在本單位的外部,也要關注社會的變化、行業的變化,及時收集情報,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技能儲備,避免活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中。

在預感到裁員風暴的時候,便可以未雨綢繆,優化完善簡歷,積極投入市場,在網站上提前參與視頻面試。在疫情當頭、政府號召減少聚集的時期,既能夠避免接觸感染,節省很多跑路奔波的時間,還能充分了解自己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真正賣點、真正市值。

第三,創造力上要“反空白”。

回到“反脆弱”的定義上,“反脆弱”指的不止是“抗擊打”,更多的是指擊打之後反倒能跳的更高。這種能力,其實是一種創造力,是能夠置之死地而後生,能夠在死棋之外找到活棋的能力。

馬雲在一次受訪中就坦言:“工業時代是知識的競爭,而信息化時代則是創造力和創新力的競爭。知識已經不再是力量,創造力,創新力,獨立思考才是力量。”

而這種創造力,靠臨時拍腦袋是難以說有就有的,要在平時就注重培養自己解難題的能力,即便是屢次失敗也要屢敗屢戰。在一個又一個的堡壘攻克掉之後,創造力就自然鍛煉出來。而這種勇挑重擔的態度恰恰不是“傻”,而是自我成長自我進化的智慧。大風大浪過後,那些善於繞道的“聰明人”,往往是隨流水落花而去的沉舟病樹。

有的人可能會感慨:為什麼我們這些人活得那麼累?我們為什麼不能像父輩那樣,一個單位工作幹一輩子直到退休,不用為失業的風險而焦慮?

是的,過去那種田園牧歌式的過往的確讓人嚮往,但也必須看到,那樣緩慢步調的社會並不能給我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也不能讓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時代交給我們的課題,就是要終身奮鬥、終身學習、終身前進、終身和危機作戰。我們行進的路途上,也不會一帆風順,必須要直面這樣那樣的問題,化解各種各樣的風險危機,這既是我們的宿命,也是我們的使命,但就是不能認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