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便利蜂们也温情

罗森、便利蜂们也温情


​在日本,便利店发展起步非常早。

从包装袋食品,饮料,到生活常备用品,

店里的商品几乎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便利店大肆进入中国市场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2017年暑假去上海玩,呆了2天不到

除了那场令我震撼的演唱会,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罗森便利店。

去的演艺场所附近几乎没有什么小吃店,

走上一段路,偶然看到了一家“小超市”

普通小超市卖的东西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

不一样的是,这家超市还摆放了一排立着的冷柜

寿司,温泉蛋,意面,盖浇饭,沙拉,三明治……

在柜子上摆得整整齐齐

当时就觉得这样的小店非常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离开小店时,也就记下了它的名字

“罗森”

罗森、便利蜂们也温情

南京在2017年8月末的时候还没有一家罗森

在这之后

秣陵路、绿地之窗、上水庭院、丹凤街、上水云锦

5家罗森便利店在同一时间纷纷开张

多少年轻人期盼的罗森终于出现在了大蓝鲸

罗森在南京的首秀宣告成功

一大伙儿年轻人前来打卡

下午三四点再去店内的时候,就会发现来得太晚

冷藏柜和新鲜面包已被抢购一空。

只罢,乘兴而来,败兴归去。

我对这些便利店的好感也是在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不久,国内市场也嗅到了便利店这块大蛋糕的诱人芳香。

便利蜂,苏宁小店,美宜佳们加入了这场竞争。

大城市的消费者们是非常乐意接受这些新型便利店的。

便利,快捷是它们的主打词。

自选自助,无人收银也成为了制胜的法宝。

借助外送服务,便利店的吃食也能够让我们足不出户获得。

频繁的消费优惠券,诱人的会员卡满减活动,成为了我们选择某一固定便利店品牌的原因

融资,扩张,烧钱,以多取胜……

便利店突让我感到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就好像瑞幸,共享充电宝

不过是资本市场运作下的产物

资本有多冷

它们就有多冷

罗森、便利蜂们也温情

直到这个周末,便利店给我的感觉才有所扭转。

Karry搬去江北新区的单身公寓

住了一周多的时间后,邀请我们去做客

江北新区也是这两年才发展起来的

领导者们一声令下,高楼就在几年里拔地而起。

生活在这里的人多半是为了工作的上班族。

中老年人不多,也不见有推车遛娃的父母。

两栋巨大无比的办公写字楼被多栋住宅楼包围。

四四方方,没有阳台,墙体上嵌着密密麻麻的窗户

从楼上往下看看,你会看到这里仿佛是一片汪洋里的孤岛。

我对这些楼的评价是:没有“人气”,冷冰冰的。

小区的生活设施还没有来得及跟上来,

因此购买生活所需,需要徒步走到小区外的菜市场。

如果是一个人在这里生活,孤独感很快就会袭来。

一进门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家的豆浆。

和店员要了3杯冰豆浆,然后从旁边拿起纸杯自助服务。

手上拿了一堆东西,没法盖杯盖

店员热情地帮助了我,还小心地用塑料袋把豆浆装好。

出门时还问我是否需要大袋子把手上的东西装起来。


温情也是在那一刻又重新建立了起来。

孤独和便利蜂们也许是一对好拍档。


/// 不知道你对这些便利店有什么样的感觉?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