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水是万物之源,相信各位小伙伴在小学课本上都能见到这句话,从这句口耳相传的话语中我们自然能明白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其它的先不说,单说我们人类,一个正常人不吃饭可以坚持20天,如果不喝水甚至连7天都难以坚持下去。水除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了人体质量的60%以上。

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水是万物之源

可幸的是地球上其实有70%以上的表面都是由水覆盖,但又让人沮丧的是,这些水资源里面又有97%以上都是海水。而海水对于人类来说更像是“只能看看,不能碰”的存在,由于海水的高盐含量,让它成为了人类不能直接饮用的水资源,海水的盐浓度大约在3.5%,但我们人体最大的水排泄器官肾脏所能接受的最大盐浓度只有2%左右。

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蔚蓝的海水

也就是说,如果盐浓度高于2%肾可能就会罢工,倘若有人“渴不择水”去喝了海水,那这些海水不但不会给人体带来滋润,反而会因为人体需要排出它,去消耗身体原有的水分稀释它,然后大部分还会通过汗腺排出,这样给人体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脱水,这可比不喝水要严重得多。

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肾脏结构示意图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证明海里面的水不能饮用,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又会有海上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保护者”呢?

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海浪

孕育生命的大摇篮

其实,如果只是把海水不能饮用就把它的价值抛弃的话,那就真是太狭隘了,海洋对于人类甚至地球上整个生物圈来说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先不说海洋给我们人类带来的直接好处,比如渔业资源、矿产资源、甚至是海水净化等,其实它本身就是一个孕育生命的大摇篮,仅仅在我国所管辖的海域内,目前已探明的生物种类就高达20000多种。

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看似平静的珊瑚礁,却孕育着无数生命

要知道目前最具支持的物种起源说法,就是一切生命最开始都是来自于海洋。更可怕的是我们人类已经进行基本探索的海域只占了整个海洋的极少一部分,而海底就更不用说了,人类大概只探索了5%,可见海洋生命的庞大。

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远古海洋生物

真正的“地球之肺”

其次,海洋还一直为地球上的生命间接性的提供“动力”,相信大家在初中地理课本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亚马逊森林是地球之肺”,这句话大概含义就是地球上大多数生命所必需的的氧气基本都来自这里。其实不管这句话是不是错误的,但这样理解基本是错误的,严格来说,海洋才是真正的“地球之肺”。

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亚马逊雨林遭遇大火

据统计,每年通过海洋里面的植物以及漂浮在海面的叶绿素产生的氧气大约有360亿吨,而这个数字代表着它占了大气中氧气质量的70%,这也是为何就算在森林覆盖率很少的沿海城市,却还是能有一种空气十分清新的感觉。

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浅海滩的海洋植物

帮助人类“净化”污染

海洋不但是生命的供给者,它还默默的为地球上的生命,特别是我们人类担当着“善后者”的角色。事实上,海洋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净化器,一直以来都有“百川终入海”的说法,但从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看更像是“污染终入海”。

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污水排入海中

虽说人类现在也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所有的污染品都会经过加工后再进行处理,有的是经过处理后直接排入江河,而有些是深埋地下最后通过水的浸润还是流入江河。所以说,人类所产生的污染大多数还是流向了海洋。

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排入河流中的污水,最后流向大海

而这么多年来,海洋凭借着它强大的“净化能力”,不断的分解、过滤、净化产自人类的各类有害物质,甚至海洋还是地球垃圾的“填埋场”之一。《科学》杂志早在2015年就发表过这样一组数据,人类仅在2010年这一年的时间就先海洋里面投放了最高估计1270万吨的塑料垃圾。根据环保部公布的资料,我国在2006年从沿海省份排入大海的污水总量达到了358000多万吨,这是一组多么庞大的数字......

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所以说海洋这个“保护者”身份是不容置疑的,海洋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这不代表我们就能肆无忌惮的去挑战它的底线,只有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并且学会如何保护地球的生命摇篮才是人类未来的发展之道。不知道各位小伙伴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海里的水又不能饮用,为什么却说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福岛泄漏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