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步識人法,教你看透天下人


孔子三步識人法,教你看透天下人


在所有教導如何觀察人的方法中,“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也許是最簡單明瞭和直接有效的方法。

作為卓越教育家的孔子,在識人方面也是有一套較為深刻的見解的。他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人無完人,大家都喜歡的人,或者大家都討厭的人,就要仔細觀察他了。

公冶長,七十二賢之一。相傳通鳥語,並因此無辜獲罪。孔子卻認為,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監獄之中,但那不是他的罪過。於是便將女兒許他為妻。公冶長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孔子擇婿,不以貌取人,不看重錢財權勢,不求全,唯重品德,注意長期觀察,難能可貴。

孔子提出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三步識人方法,這是其人生哲學很重要的學說。在今天看來,它對我們識別人才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01

  • “視其所以”,即看他的動機


人的各種行為,必有其用意,或是為求一己之快樂或私利;或是為公眾謀利益等。“所以”就是用以引發行為的動機,動機有正有邪。動機純正者,其人必富於仁德,而動機邪惡者,必是寡德之人。

02

  • “觀其所由”,即看他為達到目的,所採用的手段方式如何


看他走什麼樣的路,看他如何去做。也就是孔子常講的“察其言,觀其行”。如果一個人言行一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始終如此),那麼這個人就可信,如果這個人言行不一,就要多考慮一下了。

《三國演義》裡的呂布,勇猛過人,可他幹大事的手段卻不地道,殺了兩個義父,搶了恩人劉備的徐州,搞得天下英雄只想跟他做敵手。但那個聰明過人的陳宮,偏偏投奔他,結果受了連累,一命嗚呼。當然,對“信”也要做具體分析。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靈活。

孔子三步識人法,教你看透天下人


03

  • “察其所安”,即看他的情感取向,看他“心安”或“情繫”何處


要了解一個人的注意力在什麼地方,其目標是什麼,什麼事情是他最在意的。注意某個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很難想像,一個熱衷於和一些蠅營狗苟、一門心思搞歪門邪道之輩打得火熱的人能夠把事情做好。

04

  • 孔子誤解顏回,聖人,也會犯錯。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被困在陳、蔡,只能吃野菜湯度日。一天,顏回討了米做飯,飯快熟時,孔子卻看到顏回在抓取鍋中的飯吃,他很是不悅。

顏回端上飯食後,孔子故意說:今天我夢見了先君,把飯食弄乾淨了去祭先君吧。

顏回回答:不可。剛才灰塵落進飯鍋裡,扔掉沾灰的食物是不吉利的,我就抓出來吃了。

孔子嘆息:人所相信的是眼睛,可眼晴看到的還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是心裡揣度的還是不足以依靠,要記住,瞭解人本來就不容易。

孔子是聖人,但也會犯錯,《論語》中他有好幾次自我檢討。他曾感慨地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