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说文》曰:聪,察也。“聪明”,耳灵为聪,眼清为明,本意为耳聪目明。但聪明不是智慧,依赖或滥用小“聪明”往往会丢失智慧。

聪明是天生的,是身体的能力,记忆力特别好,反应特别快,但如果一个人过度倚重或依赖这种单体优势,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自以为是,二是有恃无恐。

有些人认为自己很聪明,自以为是,盲目自大。他们凭借感官的优势,可以表现出超出常人的特点,帮助其完成学习任务,如记忆力强,回答问题时反应快。

有些学生因为“聪明”,可以较好地掌握部分知识,但他们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运用知识,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为应用与聪明无关,与智慧相关。学习活动是一个漫长的、充满未知的变化过程,不仅需要记忆,学习者还要做到知行合一,需要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学习活动也会受环境的影响,绝非仅仅依靠“耳聪目明”就可以完成的。

有些学生的确很聪明,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情商较低。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自视高人一等,言语失度,常常会造成他人的反感,人际关系不佳,老师和同学都唯恐避之不及,不愿与之交往,不愿帮助他们。

有些学生自以为很聪明,学习时对具体细节记忆力很强,但不会总结学习内容的整体特征、发展趋势和学习规律,学习上毫无章法,学习成绩惨不忍睹,在北京的一些民办校中有很多这样的学生。

这些学生自认为很“聪明”,可以肆意妄为,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习规律,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结局大都是可悲的。某高中生的确很聪明,记忆力超强,在回答历史问题时经常可以答出很早讲过的内容,其他同学望尘莫及。但该生自以为很聪明,上课时非常随意,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做别的事情;在教师讲到学习方法时,常常表现出不屑一顾,自以为是,但该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计划和总结,学习的随意性极强;常常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教师的指导阳奉阴违,师生关系不佳。老师曾明确告诉他:“既然不听老师的话,就没必要找老师了。”该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行为随意,语言张狂,狂妄自大,常常被孤立。该生表面上看比较“聪明”,但情商较低,缺少智慧,不会学习,成绩不佳,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李啸川是一个聪明但经常逃课的学生。他在《高考总结》中写道:“上课听讲最最最重要,最最最重要!!我以一个算是前辈的身份提醒你们,作业?课外班?等等,这些在课堂面前都是渣渣。我从高一就没怎么写过作业,除非那科老师特别厉害。还有,我从高一就基本没报过课外班。

逃课也要聪明的逃,知道什么课能逃,什么(课)不能逃。老蔺的课看似可以随便逃,但是本身就没作业的历史更注重课堂,所以就我而言,我基本没逃过历史课。”该生高考考入一本大学,因此可见,逃课都要有讲究的学生才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学生。

真正聪明的学生,不仅耳聪目明,记忆力强,而且有智慧,会学习。他们有计划和总结,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高。他们情商高,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都非常融洽,乐于助人,能够得到各方面的帮助;他们有坚韧的意志力和执行力,能坚持不懈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真正聪明的学生都是高智商和高情商,学习成绩突出,深受教师和同学喜爱的优秀学生,如张润泽、夏雨晗等。

马欣然(北京市文科第12名)说过:“我不是特别聪明的学生,我植根于育新的沃土六年。不用怀疑育新的实力,相信育新,相信老师。”能够真正认识自我,高情商的学生才是真正“聪明”的学生,才可能有所成就。

注:以上学生事例均出自育新学校,该校是北京市四类高中校。张润泽、夏雨晗、马欣然均考入北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