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景雖美,但我們卻理解錯了

如果說中學時代有哪些古文很難背誦,那麼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如果要說有哪些古文,可以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美文”,那麼王勃的《滕王閣序》也一定位列其中,這篇《滕王閣序》是地地道道的古文中的名篇。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景雖美,但我們卻理解錯了

​《滕王閣序》的語言,的確是妙不可言,只要當年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你沒有請假,也不曾逃課,那麼,或許直到今天,你仍然可以背誦出其中的幾句,別的不敢說,至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你就一定不會陌生。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話寫得真是太美了,不愧為名副其實的千古佳句。它對仗工整,意境悠遠,“落霞”與“孤鶩”,“秋水”共“長天”,不但各自成對,而且“齊飛”與“一色”,又體現出了一“動”、一“靜”,真可謂是相得益彰,妙極了;正因為如此,這句話也就成為了描寫景物的典範。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景雖美,但我們卻理解錯了

可是,你知道嗎?對於這句話,我們都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景雖美,但我們卻理解錯了,而且至今未改。問題出現在哪裡呢?我們暫且不說,我們還是先來看一看這句話的意思吧。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讓我們腦海中浮現的,是這樣的一幅景色:孤鶩在晚霞中飛翔,秋水與長天連成了一片。這是多麼唯美的意境啊,而且當初老師也是這麼教我們的,所以,你說這裡面會有問題,那我怎麼就看不出來呢?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景雖美,但我們卻理解錯了

其實,這裡面的確是存在著問題,這個錯誤,就在“落霞”的身上,在我們的理解中,“落霞”就是“晚霞”,而且“孤鶩在晚霞中飛翔”,這也非常符合當時情境,這有錯嗎?答案是——“有”!因為,“落霞”的意思根本就不是什麼“晚霞”,非但不是“晚霞”,而且與“晚霞”簡直就是風馬牛不相及,事實上,“落霞”並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一種昆蟲,它的名字叫作“飛蛾”!“霞”,就是“飛蛾”,“落”有“零散”之意,“落霞”就是“零散的飛蛾”!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景雖美,但我們卻理解錯了

宋代文人吳曾,在他所編寫的筆記文集《能改齋漫錄》中說:“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墮於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所以說,“落霞”就是“零散的飛蛾”,《能改齋漫錄》是“物證”,而吳曾就是“人證”。

另外,我們不妨再回到這句話上,其實,如果我們細細去品味的話,應該也能夠看出點兒名堂。我們來看,“落霞與孤鶩齊飛”寫的是“動”,“秋水共長天一色”則寫的是“靜”,“秋水”與“長天”顯然就是“靜物”,那麼,“落霞”與“孤鶩”就一定是“動物”才對,很明顯,“飛蛾”是“動物”,而“晚霞”則不是。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景雖美,但我們卻理解錯了

還有,既然“落霞”與“孤鶩”齊飛,那麼也就是說,“孤鶩”能飛,“落霞”也能飛,所以,這也可以證明“落霞”是飛蛾,而不是晚霞。再說了,我們知道,“鶩”就是野鴨子,誰和“野鴨子”相對應呢?是“晚霞”,還是“飛蛾”,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孤鶩”是“孤單的野鴨子”,而“落霞”則是“零散的飛蛾”,一個“孤單”,一個“零散”,這就是一個意思嗎?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景雖美,但我們卻理解錯了

所以,總而言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裡的“落霞”,並不是“晚霞”,而是“飛蛾”;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在上學的時候,還記得當時老師是怎麼講述的嗎?或者,你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一起來留言討論吧。

歡迎關注文化新篇,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