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的故事《與“菌”共舞》


乳酸菌的故事《與“菌”共舞》

“從前的日子很慢,車、馬、郵件都慢。”

在那個“從前”,每當家中有人要出遠門,長輩都會叮囑帶上一把故鄉土,到了異鄉如果水土不服,就捏一撮兒泡水喝。我原本理解,是以為這是安慰劑效應,用故鄉土緩解鄉愁罷了。看了《吃土》之後,卻覺得這個辦法也有那麼點兒道理。人離開了故鄉,新的環境和不同的飲食可能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衡,而故鄉土中的菌群,是你的腸胃更熟悉更適應的,所以能夠緩解腸胃不適。但一切都變得快起來的現在,讓腸道菌群失衡的,就不僅僅是異鄉水土了。精加工食品、化學清潔劑,特別是濫用抗生素,導致了腸道菌群的嚴重失衡。我們享受著便利和潔淨的同時,也為文明付出了代價。消化問題、過敏變得越來越普遍。更嚴重的是,近年來的研究指出,腸道是否健康,還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關。長達二十萬年的共生在人類看來,咱們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有問題嗎?微生物表示不服。論資歷,單細胞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已經存在了35億年,而人類20萬年前才出現。如果把地球歷史濃縮為24小時,那麼微生物差不多凌晨四點就出現了,而人類在臨近午夜的最後幾秒才出現。

論適應性,微生物群是最具有生物可塑性的生命體。

舉個極端的例子。

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發生嚴重核事故後,周圍所有生物幾乎悉數被滅。三十年後,科學家們重返輻射區,驚訝地發現整個地區被蘑菇木耳之類的菌類佔領,它們利用輻射的能量活得欣欣向榮。人類顯然不具備這麼強悍的適應性。

乳酸菌的故事《與“菌”共舞》

論相互依賴,沒了人類,微生物們該咋活咋活,照樣很瀟灑。但少了腸道微生物,人類的健康狀況就不容樂觀了,來自母親的饋贈,人體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我們的消化道,是一個上下兩端開口的“管子”。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管子”的內部是暴露給外部環境的,會反覆接觸周圍的微生物。所以,微小而無處不在的細菌佔領我們的腸道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在漫長的進化中,人類和菌群學會了互利互惠,達成了雙贏的共生關係。

乳酸菌的故事《與“菌”共舞》

未出生的胎兒體內是無菌的,這也是我們一生中唯一一段沒有與微生物共生的時間。

乳酸菌的故事《與“菌”共舞》

順產的嬰兒會經過母親的產道,並受到母親結腸末端的擠壓,而產道和結腸內都存在著大量的細菌。這樣,孩子除了繼承母親一半的DNA,也繼承了一部分母親的菌群。聽起來有點兒噁心?但這對孩子的健康卻至關重要。剖宮產出生的嬰兒就無法接受這份來自母體的微生物饋贈。他們首先接觸的菌群,是存在於產房或醫護人員皮膚上的細菌。與順產嬰兒相比,他們體內的變形菌較多,而雙歧桿菌較少。這樣的菌群組合不僅使剖宮產出生的孩子更易經常性便秘,而且成長過程中患肥胖、過敏、哮喘甚至蛀牙的概率都更高,如果一個人,曾經不間斷用過抗生素,或者經歷過手術,放化療等藥物侵害,或者處於長期慢性疾病久治不愈,乳酸菌就非補充不可,而且是決定能否康復的關鍵環節,如果,腸菌環境失衡,有益菌缺乏,纖維補充就失去只要的意義,因為只有有益菌可以食用纖維素,釋放對人體有益的營養,好的油也因為腸菌平衡,更容易吸收利用。你的性格內向?抑鬱,膽小?其實都不是,很可能是你腸道有益菌缺乏,不夠強大,所以,不敢與社會接觸外界,因為,那回帶給你風險,沒有有益菌群的保護,從生物學意義上講,你等於裸體出門!---林海峰,整體自然醫學一級課堂,很多人學習身心靈課程、甚至都是導師級的,可是自己還是不夠快樂,還是容易過敏,還是人際關係難以協調!呵呵,你鬥不過上帝-----你的腸道決定你的心情!你的腸菌平衡,決定你會和怎樣的人默契,易相處,呵呵,因為彼此的腸菌環境不同,那些腸菌會釋放一種類激素,迫使你和誰要好,和誰合不來!那是真的!當你的腸道逐漸失去平衡,菌群平衡,你的表現,一定會越來越,內向?不,是向內!尋求更多的保護,規避各種接觸風險!當你在菌群平衡改善,你的性格一定會越來越外向,你會越來越勇敢,敢於向外走出去。

乳酸菌的故事《與“菌”共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