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小綿羊”張安世便通透了什麼叫以進為退,大智若愚

看懂了“小綿羊”張安世便通透了什麼叫以進為退,大智若愚

  • 題/看懂了“小綿羊”張安世便通透了什麼叫以進為退,大智若愚
  • 文/有疾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漢宣帝麒麟閣十一位功臣中,張安世位列霍光之後排行第二。但是張安世有一點是霍光怎麼都比不上的——那就是富平侯的爵位一共傳了八代人!這個期間跨越了王莽時期一直到東漢才失國,總共經過了二百多年的時間。就算在中國整個歷史上都是少見的。

張安世是漢朝著名酷吏張湯的兒子。而張湯深得漢武帝的信任,所以張安世就靠著自己老爹的面子入宮當了郎官。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張安世可能就會重複漢朝大多數二代的歷程,在朝廷中擔任個職位,或高或低,如果老爹能有爵位的話再承襲爵位,然後一輩子就這麼混過去。

但是生活有時候就是不讓人如意,偏偏就出了問題——張湯死了。

看懂了“小綿羊”張安世便通透了什麼叫以進為退,大智若愚

(酷吏張湯)

張湯之死

張湯的死對張安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樣的影響不僅僅是在於仕途方面,更是影響了張安世之後的為人處世和在官場的生存之道。

因為張湯平時太過於鋒芒畢露,所以有一大批的官吏和他不對付。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的時候,幾個大臣聯合丞相莊青翟誣陷張湯與商人相互勾結。

在漢武帝時期,因為連年的征戰與自然災害等原因,國庫中的銀錢入不敷出,出臺了很多經濟方面的政策,所以對這類型的事情特別敏感。多名大臣的聯名誣告讓張湯一下子就站在了漢武帝的對立面,無論他怎麼辯解漢武帝都不相信,不斷派人責備他。

看懂了“小綿羊”張安世便通透了什麼叫以進為退,大智若愚

(電視劇中的張湯)

最終張湯頂不住壓力,給漢武帝留下:

「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者,三長史也」的遺言之後自殺身亡。

這個時候張安世才剛剛當上郎官沒幾年。

按理來說,張湯犯罪自殺之後,對張安世一定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最起碼郎官是當不成了。但是事情有時候就是這麼峰迴路轉。

到張湯死後,漢武帝這才發現張湯的家產不過五百金,還都是自己賞賜的。對自己的冒失行為感到十分的後悔。所以對於張湯留下的兩個兒子充滿了愧疚,反倒是讓張安世的仕途一路坦蕩,一路做到了光祿大夫。

看懂了“小綿羊”張安世便通透了什麼叫以進為退,大智若愚

(漢武帝劇照)

當然,這與張安世本人的能力也分不開。就算老皇上再想讓你升官,你自己半點成績拿不出來那也絕對不行。

張湯的死一定帶給年輕的張安世很大的衝擊。他一定會常常思考自己老爹的過失在哪裡,為什麼會受到眾人的圍攻,皇帝又為什麼不再相信他,自己應該在滿是荊棘的朝廷上怎樣生存。

最後張安世慢慢變得低調謙和,或者說圓滑。知道怎樣在猛獸遍佈的叢林中隱匿自己的身形。

看懂了“小綿羊”張安世便通透了什麼叫以進為退,大智若愚

(做人應當能方能圓,就像張安世一樣)

原地踏步

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張安世在漢武帝去世的時候說不定能成小皇帝的輔政大臣。但是事情壞就壞在他哥哥的身上。

他哥哥張賀曾經是“戾太子”劉據的門客,和劉據的關係非常好。在劉據起兵失敗之後,張賀也受到牽連,張安世就硬著頭皮給漢武帝上書,祈求能夠饒過張賀的性命。也許是漢武帝還放不下二十多年前冤殺張湯的事情,所以就放過了張賀,但是也讓他下了蠶室。

自己的老爹被冤殺,哥哥又因為劉據的事情受到奇恥大辱,這樣一個人怎麼能夠讓漢武帝放心將小皇帝交給他呢?縱然他本人沒有挾私報復的想法,那他哥哥張賀呢?後來的事實證明張賀對於劉據還是有感情的,所以漢武帝根本不敢冒這種危險。

所以張安世之後也一直原地踏步,並沒有升遷的機會。

不過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張安世從張湯那裡吸取在官場上失敗的教訓,並且配上自己並不弱的才幹,很快就會嶄露頭角。

看懂了“小綿羊”張安世便通透了什麼叫以進為退,大智若愚

(劉據形象畫)

從不背黑鍋的張安世

張安世最終的發跡還是始於霍光。

霍光在消滅上官桀等反抗自己的勢力之後,終於執掌了朝政大權。但是僅僅憑著他一個人是不行的,所以霍光需要一個老實本分、任勞任怨、不會貪權奪利的人來輔佐自己。而這個人就是張安世。

看懂了“小綿羊”張安世便通透了什麼叫以進為退,大智若愚

(電視劇中的霍光)

張安世從擔任郎官的時候算起,此時已經在宮中待了三十多年,不顯山不露水,完完全全的低調做人低調做事。在霍光的身邊他慢慢也就成為了霍光之後的第二位朝廷重臣。

但是最奇特的事情是,在霍光身死,漢宣帝親政之後,那些曾經霍光的手下們大部分都被排擠,不再受重用。而張安世卻是其中的一個例外。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張安世知道分寸,瞭解自己在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張安世可不像霍家的那一群二世祖一樣, 在霍光死後還橫行霸道,不知道什麼叫做天高地厚。

其實遠在漢宣帝還在掖庭的時候,張安世曾經就得罪過他。

那個時候,張賀是掖庭令,因為戾太子劉據的關係對劉病已特別關照,並且越看越順眼,就想將自己的孫女許配給他。但是張安世卻特別生氣,對他兄長說:

「曾孫乃衛太子後也,幸得以庶人衣食縣官,足矣,勿復言予女事」。

縱然這個時候張安世已經是霍光的左膀右臂,也可以說是權傾朝野,沒有人敢得罪他。但是他還是為了一個名分上的事情不願意讓自己的家族擔上一絲一毫的風險。

看懂了“小綿羊”張安世便通透了什麼叫以進為退,大智若愚

(漢昭帝劇照)

畢竟在漢昭帝的眼裡,此時的劉病已無疑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假如真的與劉病已有了親戚關係,那麼將來真的有什麼事情發生,張安世一家可就在劫難逃了。

後來在劉病已繼位之後,也曾和張安世提起過這件事情。只不過漢宣帝知道張氏兄弟之間的感情,所以只是輕飄飄說了一句:

「掖庭令平生稱譽我,將軍止之,是也」。

反而誇讚張安世當時做得對。

不過漢宣帝也曾經試探過張安世。那就是在霍光死後,漢宣帝需要知道張安世是不是像他平時表現出來的那樣謙卑恭謹,或者說是笑裡藏刀。於是讓人上書冊封他的兒子。

但是張安世深知越往上走風險越大,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觸動了皇帝的逆鱗,所以堅決推辭:

「……臣不足居大位,繼大將軍後。唯天子裁哀,以全老臣之命」。

甚至他還想要辭官回鄉。

但是這也讓漢宣帝意識到了張安世真的是表裡如一,並不會對自己的皇權產生什麼威脅,所以過了沒多久就將他封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真正成為漢宣帝的重臣。

張安世並沒有沾沾自喜,反而對自己的處境更加恐懼。畢竟已經在這個位置上了,走錯一步就是萬劫不復的深淵。所以張安世在每次制定完政策的時候,就要稱病回家。聽到政策下達了,然後裝作很吃驚的樣子去詢問。

說好聽一點叫小心謹慎,說難聽一點叫做「不粘鍋」,小心避過每個背黑鍋的可能。

看懂了“小綿羊”張安世便通透了什麼叫以進為退,大智若愚

(電視劇中的漢宣帝)

“小綿羊”張安世生存之道

之後張安世家族的小字輩們也陸續被漢宣帝封侯,這讓張安世更加忐忑不安。於是連忙上書說爵位不要了,但是漢宣帝說這是為了報答你哥。後來又說不要俸祿了,但是漢宣帝又專門的給他準備了上百萬的無名錢。

皇上進一步,張安世敢退兩步。從來都避免和皇上交鋒的可能性,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名,不要利,只求安安穩穩度過餘生。其小心謹慎若此。

其實他並不僅僅在面對皇上的時候小心謹慎,對待自己身邊的同僚們也一樣。有官員表現不錯,他推薦官員去其它地方任職,然後這個官員肯定對張安世百般感謝。但是張安世卻與此人斷絕來往,並且認為:

「舉賢達能,豈有私謝邪」。

這還不是孤例。曾經有個郎官認為自己功勞很大,卻一直得不到封賞,求到了張安世那裡。但是張安世卻以「人臣執事,何長短而自言乎」為名拒絕給這個郎官升職。但是這個郎官卻在不久之後得到升遷。

這固然有張安世不徇私情的一面,但是他的這一系列言行這也避免了皇上認為他有拉幫結派的可能。

要讓皇帝覺得自己在朝廷上沒有任何幫手,努力像一隻綿羊才有可能得以善終。畢竟他老爹就是因為鋒芒太露才冤死。

看懂了“小綿羊”張安世便通透了什麼叫以進為退,大智若愚

(張安世墓葬)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張安世深知這個道理。

所以明代的王世貞在評價張氏父子的時候說:

「張湯之於安世,父子也。其才智強記同,然而湯刻而憸,安世慎而共,湯膽大安世小。若是乎燻蕕也,然而有不可曉者,湯廉而安世貪也」。

張安世無愧於以退為進的典範之一。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