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秦風·蒹葭》:用託物起興的手法,創造幽靜、迷離的境界

《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今天就向大家介紹《詩經》中 的一篇作品,這部作品是大家上學時候都學過的,作品名是《蒹葭》。

《詩經·秦風·蒹葭》:用託物起興的手法,創造幽靜、迷離的境界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首詩選自《詩經》中的秦風。秦風就是古時候秦國的民歌。秦國是周朝的諸侯國,當時秦國的地盤,包括現在的山西省關中一帶到甘肅省的南部一帶地區。這一帶地區的民歌,就稱為秦風。《蒹葭》這首詩就是從這一帶採集的。它到底是什麼時期寫成的呢?現在已經很難確定。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說法不一。

《詩經·秦風·蒹葭》:用託物起興的手法,創造幽靜、迷離的境界

有人認為《蒹葭》這首詩是寫來諷刺秦襄公的。說秦襄公不採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制定的禮法去治理國家,所以秦國不能興旺起來,於是詩人便去尋找他所理想的賢人,但詩人又感嘆不能得到。有人認為《蒹葭》這首詩是寫遊客對秋天的感想,因為在鮑照的賦中有“會堂宇之密親,坐江潭而為客,對蒹葭之逐黃,視零露之方白”的句子。也有人認為《蒹葭》是一首招隱之詩等等。但這些說法都很牽強附會,缺乏充足的理由,很難使人信服。從詩中所寫的內容來看,我們認為《蒹葭》是一首懷念戀人的情歌。它所表現的,是追求情人的感情。現在我們來看看《蒹葭》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這種感情的。

全詩分為三章,第一章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經·秦風·蒹葭》:用託物起興的手法,創造幽靜、迷離的境界

蒹葭,是生長在水邊的兩種植物,蒹是獲葦,葭是蘆葦。蒼蒼,形容秋天蘆葦長得茂盛而顏色青蒼鮮明的樣子。“白露為霜”是說晶瑩透明的露珠凝結成潔白的霜花。“所謂伊人”裡的伊人,是指這個人,或那個人。“在水一方”是指在河的那一邊。“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開頭兩句是《詩經》裡常用的託物起興的手法。所謂興,就是藉著鳥獸草木、雨雪風霜、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來興起抒發作者內心的思想感情。在這裡,是用清霜、白露、蘆獲等深秋景色來抒發詩人在尋找情人時的那種空虛、恍惚、傍徨無主的心情。蒹葭、白露既是起興,又是寫景,同時也點明瞭時間和環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一下就把我們帶入詩的境界。

一個深秋的早晨,河邊青蒼色的蘆葦上,晶瑩的露珠凝成了潔白的霜花。你看,在那河邊徘徊的不正是詩人嗎?他定然有什麼心事。作者接著告訴我們:“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是說,詩人所思念的人在河水的那邊。原來詩人是來尋找自己日夜思念的人。他一定是在“求之不得,癌寐思服”的境況下來的吧!不然的話,他為什麼在露水正濃的時候來到河邊呢?這裡微微地透露了一點詩人不安的心情。

《詩經·秦風·蒹葭》:用託物起興的手法,創造幽靜、迷離的境界

接下去,詩人寫他所思念的人所在的地方,以及詩人多方尋找的情景:“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是逆著水流方向往上游走的意思。“酒”,是彎曲的水道,也叫洄水。“從”,在這裡表示接近。“之”,是指詩人所尋求的“伊人”。“從之”可理解為去找她或到她那裡去。“阻”,是險阻,難走的意思。“長”,是說路途遙遠。“遊”,是指直流的水道。“溯游”,就是順著直流而上。“宛”,是宛然、彷彿的意思,也有真真切切的含義。由於詩人所思念的人在河的那一邊,如果沿著彎彎曲曲的河岸向上游去尋找她,道路又艱險、又遙遠。如果沿著直流的河岸向上游去找她,她彷彿又在河水的中央。詩人所思念的人,她到底在哪裡呢?她好象藏身在四周有流水環繞的小島上。猶如雨後的彩虹,隔山相照,只能遠望而接近不了。看來,詩人是有些焦急了。

詩寫到這裡,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幽靜高遠、蒼茫迷離的境界。這境界和詩人“求之不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輕輕地流露了詩人一定的感傷情懷,同時也充滿了悽婉的情調。那蒼青色的、沾滿了露珠的蘆葦也給思念的人添上了無限的愁思。

《詩經·秦風·蒹葭》:用託物起興的手法,創造幽靜、迷離的境界

但是,詩人這種傷感,並不是悲觀失望無可奈何的感情,只不過是一時尋找不著的調悵心情。這種感情是樸實的、健康的,充分表現了他們愛情的純真高潔。詩人所思念的“伊人”的形象在詩中雖然沒有具體寫出,但是,從流水的空明,蒹葭的茂盛青蒼,白露的晶瑩純潔,可以使我們聯想到在那流水環繞著的小島上,隱隱約約站著一位可望而不可及的“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容顏豔麗、神態高潔的女子。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從虛處取神,使人感到朦朦朧朧,像霧裡看花難以捉摸,另有一種美態。儘管詩人從空際著力,但詩中有山、有水、有草、有居處、有“伊人”,所以又還是現實的。因此,使人感到真真切切。但這些現實的東西似乎又完全處在空曠迷離、虛無飄渺之中。這種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虛實相生之妙正是這首詩的優美動人之處。

詩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繼續描繪詩人尋找“伊人”的情景: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詩經·秦風·蒹葭》:用託物起興的手法,創造幽靜、迷離的境界

“萋萋”與“蒼蒼”以及第三章裡的“采采”的意思大致相同,也是形容萊要長得茂盛和青蒼鮮明的意思。“晞”,是乾的意思。“未晞”,就是沒有被太陽曬乾。“湄”,是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躋”,這裡指道路往高處伸展。“坻”,是指水中的小島。“白露未晞”是說太陽出來了,露水已經在慢慢地幹了。詩人在露水正濃的時候就來河邊尋找他思念的人,現在露水快乾了,他還在那裡來回尋找。他所要尋的所謂“伊人”,卻在水之湄。也就是說他思念的人卻又在河岸的那一邊。詩人接著說:“溯涵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如果沿著彎彎曲曲的河岸向上游去找她,道路越走越高越艱難。如果沿著直流面上的河岸向上游去找她,她彷彿在那水中的小島上。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詩人“求之不得”的心情比起初來時顯然焦急得多了。

詩的最後一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秦風·蒹葭》:用託物起興的手法,創造幽靜、迷離的境界

“未已”是說露水還沒有完全乾掉。“涘”,是指岸邊。“右”,和前面講的“躋”字的意恩相同,是指往高處攀登,也可作迂迴講。“扯”,是水中的小塊陸地或酬作小洲。詩人從“白露為霜”的時候起來尋找他思念的人,一直尋找到“白露未晞”,現在已經是“白露未已”了,就是說白露都快要幹完了,可是“所謂伊人,在水之。”她還是藏身在河岸那邊,若沿著彎彎曲曲的河岸向上游去找她,道路又高又險。若沿著直流而上的河岸向上游去找她,她又藏身在水中的小洲上。詩人反覆尋求,但他思念的人仍然是渺茫而不可得,弄得詩人簡直是“搔首踟躕”,焦急萬分了。詩寫到這裡便戛然而止了,但是言盡而意不盡,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混茫的空間,讓讀者去回味,去遐想,去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