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廣東省佛山市,大旗頭古村。

位於三水區樂平鎮境內,也稱鄭村,始創於明嘉靖年間,原名叫大橋頭,是廣東粵中地區典型的、最具獨特建築風格的清代村落。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古村由清朝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所建,整個村統一興建,規劃整齊特別,採用的是粵中地區典型的梳式佈局,集民居、祠堂、家廟、府第、文塔、村前廣場以及池塘於一體,村落佈局完整,每家每戶都採用硬山頂鑊耳式、封山牆以及“三間兩廊”式樣,部分大宅更以雙層花崗岩石築成,中間夾有鐵板、鐵支,整個古村相對完整地表現了廣東農村民居的特點,其堅固程度,耗資之大,構思之巧令人歎為觀止。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大旗頭村整體建築群按照筆、墨、紙、硯的擺放格局來設計,整個建築群坐西向東,正前方有一口池塘,即墨池;北側的文塔代表墨筆,文塔旁邊的曬穀場是硯;振威將軍家廟門前的小廣場則代表紙。最具嶺南風味的”鑊耳屋”,鑊耳形封火山牆的青磚大瓦房整齊地排成數列,遠看整齊肅穆,氣勢不凡。流線形的屋冠卻又平抹上幾分溫柔的色彩。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大旗頭古村雖歷經百年滄桑,大旗頭依然相對完整地保留著連片的廣東傳統民居,是粵中地區典型的、最具獨特建築風格的清代村落,已被定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大旗頭村與江蘇周莊、安徽西遞、宏村一道,被評為首批2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鎮之一,2004年更被廣東省文化廳評為“廣東第一村”。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大旗頭村中還有五座家廟,分別為:裕禮鄭公祠、鄭氏公祠、振威將軍廟、尚書第、建威第,寺廟中均有文物歷史介紹和神像供參拜。

該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比較有名的有: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粵軍將領鄭潤琦、抗美援越烈士鄭紹杭、二級戰鬥英雄鄭志安等人。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大旗頭村的佈局相當有趣,村落坐西向東,南北延伸,從村南門進,村落的中心是鄭氏宗祠,和其他村落相似,宗祠對面是水塘,據說代表洗筆墨池,不遠處的一座三層六角的古塔就是中國鄉村中常見的文塔,被稱作是筆塔,再加上塔底下的兩塊形似墨硯的巨石,以及村前彷彿鋪開的白紙般的曬穀場,就組成了筆墨紙硯文房四寶。

池塘不僅僅有象徵意義,在建築群中,還擔任重要的角色——集納村中雨水。村中的房屋座西向東,地基也是微斜,屋簷雨水落在天井小巷,自滲井由高向低洩入暗渠,再由暗渠排到天井小巷,最後排進村前池塘。大旗頭古村在修建之初便使用暗渠洩流,小巷全部以條石鋪砌,方便清理下水道,有設計如此科學美觀的排水系統,所以大旗頭村修建百餘年來,即便在暴雨時節,也從未發生過積水浸村事件。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一到村口,首先看到了古榕樹和文塔,村裡人稱這一處的風景為古榕掛月,文塔旁邊有木棉樹,又表示村裡後人能夠讀書做官,出人頭地。大榕樹因為濃廕庇日,是村民休憩最好的場所。村裡的老人坐在榕樹下,有的下棋或者玩牌,有的就坐在文塔的塔基上看報紙。

文塔仍然供奉文昌君和魁星,村裡的孩子讀書或考試,總有家長來此“開筆”或祈求順利。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古村尚未設置遊客服務中心或售票窗口,不過,景區門口有人服務。從拱北門進入景區,進門後右首即是尚書第。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鄭紹忠,官拜兵部尚書。原名鄭金,三水大旗頭村人,最初隨農民軍起事,後降清,改名鄭紹忠。當時天下大亂,清剿有功的鄭紹忠甚至得到清廷的黃馬褂賞賜。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1891年,時任廣東水師提督的方耀因病出缺,兩廣總督獲得清廷批准,調鄭紹忠任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上任伊始,便處在清朝水師革新的前端,處在珠江口防禦的風口浪尖。鄭紹忠擴建、增建炮臺船塢和海軍基地,購造新型船艦,招募水師,組織團練。期間,他測量珠江入海口,探測了海流、風速、海霧、海浪,編繪了詳細的海圖。同時,他還擴建了一些軍事工廠和海軍基地,以保衛3000餘里的海堤。據說鄭紹忠生前頗得慈禧太后器重。1894年,和慈禧太后同一年六十大壽的鄭紹忠還收到慈禧親筆書寫的“壽”字。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由“長興”、“積善”、“安寧”三條巷,可緩慢步入村中。古村百年前的防盜、防火、防風和防漏之設計非常精巧,曾經入村詳細考察的三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說:“大旗頭的規劃建築放在今天來看也是先進的”。古村機關滿布、防盜設施十分完善,如高高的石腳、高達2米多的氣窗、房屋的較低的窗口則都鑲嵌鐵條、如同現代的防盜網。所有的屋宇都設有兩層屋簷,即使盜賊想破頂而入,都要花費一倍的力氣。整個村被分為四條直巷,每一條巷口都曾有鐵閘,必要時同時落下,整個村莊則如同一堡壘。而巷間卻四通八達,很多樓宇間有天橋相通,不熟悉者如踏入迷宮。

更讓人叫絕的是,整個村落牆體厚達半米多,外層青磚,裡面還夾有約30多釐米的麻石板。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據說,大旗頭古村建好以後,鄭紹忠曾立下規矩:住進大屋的人,不得隨意改建房子,10年內出售也得賣給本村鄭姓的人,這也是大旗頭古村能完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雨季,水可沿巷道滑下,進入金錢眼,再通過暗渠匯入村前池塘。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村落另有鍾公祠。按村中鍾姓長者說法,明朝初年,鍾姓始祖福安公自南海南浦村遷居而來。明嘉靖5年左右,鄭姓開基祖康泰公(三水縣蚺蛇鄭氏十世祖)由蚺蛇村遷居於此。對於來此定居誰早的問題,有三種說法:一說鍾姓先祖最早放鴨為生,擇水而居,他趕鴨至此以後,見該地水草豐美,河汊縱橫十分有利於鴨群放養,於是,便擇地修屋定居下來,是大旗頭最早定居者。

探村廣東佛山 | 大旗頭古村,粵中人家秀美,清代風貌依昔


漫步於大旗頭村,看著輕塵下的雕刻和壁畫,聽著那些陳年舊事的娓娓道來,彷彿是在聽著一首宗族繁衍歷史無聲的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