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合理归因,是职场人的必修课

专注于职场·自我提升·心理思维

工作总是出错,我开始怀疑自己 |学会合理归因,是职场人的必修课

1、正确面对失败的前提,是合理地将它归因

前阵子看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其中有一个令我心酸的片段:

某个实习生在一次课题中落败后,独自一人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往,她呆呆地看着远方,眼神空洞,着实让人心疼。

看到这里,过往的许多失落瞬间涌上心头:是用心准备的考试却没有得到好的成绩,是忙活了许久的工作却被老板骂的狗血淋头,是坚持了很久的事情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我想,这些都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体会吧。被失败包围的一瞬间,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有人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面对失败,不敢再次接受挑战。

我一朋友曾对我说:“我羡慕那些屡败屡战的人,仿佛他们有着用不尽的勇气。”

后来我接触过一些“屡败屡战”的人,与他们相处后发现,他们并不是不怕失败,而是对挫折有着更好的解读,他们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得到改进的机会,甚至能从中获得力量,而不是自怨自艾,变得颓废。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所面对的失败的多少,而是我们如何面对它。失败了以后,是想其他理由为自己开脱,还是真正去探索自己错在哪里,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而正确面对失败的前提,便是合理地将它归因。

归因,简单来说,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在谈论合理归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常犯的一些归因偏差有哪些。

工作总是出错,我开始怀疑自己 |学会合理归因,是职场人的必修课

2、人们日常所犯的归因偏差有哪些?

01、基本归因偏差:

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内部因素,会认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却常常忽略环境等外部因素。

这便是心理学中很典型的一个现象:“基本归因偏差”。

造成基本归因偏差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其他的环境因素相比,行动者的行为是最容易观察的信息。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很容易被注意到,而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情境压力等外部条件则难以引起注意,于是,我们就下意识地忽视了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而过多地强调个人自身的原因。

小陈是一名房地产销售主管,管理一组成员。在某段时间当地房市大热的时候,他们小组赚的盆满钵满。

可当行情不好的时候,个别组员的销售任务没有完成,小陈便十分生气,认为组员因为前阵子赚的钱多了反而不努力了,甚至因此开除了几个人。

小陈正是犯了基本归因偏差,过于强调个人努力,却忽略了外部因素,反而损失了几名陪伴多年的员工。

果不其然,当行情慢慢回暖,他们的小组的业绩又重新回到当时的水平,小陈感到十分后悔。

基本归因偏差,让我们有时候看不清失败的原因,对于他人的错误过于苛刻,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工作总是出错,我开始怀疑自己 |学会合理归因,是职场人的必修课

02、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如果你认真观察生活,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一件事,当事人和他人的解读是不同的。

个人知识管理培训师成甲曾在自己的书《好好学习》中,解释过这个现象:“别人出事儿,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儿,就是外部环境问题。”

比方说,朋友如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还钱,你会认为他不靠谱,不诚信。

反过来,如果自己没有在规定时间还钱,则会认为自己的确有难处,并不会认为自己不诚信。

这就是“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因双方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解读。

旁观者往往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从常规的逻辑出发,一旦发现不符合常规,就会归结于行动者的个人因素。而行动者则会更多地从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当时所处的特殊情境。

正是因为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让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原谅自己一些行为,却对他人要求十分严格,不合理的归因让我们陷入困境。

说完我们常常会犯的归因偏差后,我们来看看,如何才算是正确的归因。

工作总是出错,我开始怀疑自己 |学会合理归因,是职场人的必修课

3、如何进行正确的归因?

那么,怎样才算是正确的归因呢?

这里介绍一个著名的归因理论——“韦纳归因理论”,这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成果。

利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将失败进行归因,从而振作起来。

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维度之内

01、内/外部因素:即影响成败因素的来源,按照这个维度分,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部因素,其他各项则属于外部因素。

0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按照这个维度分,能力与任务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0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维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工作总是出错,我开始怀疑自己 |学会合理归因,是职场人的必修课

那么,我们可以从韦纳归因理论中得到什么呢?

① 合理面对他人的成败

当他人遇到挫折时,多去想想,是否是因为外部因素或者特殊的情境导致对方无法顺利完成任务?

可能是他的能力暂时达不到?又或是外部环境过于恶劣?又仅仅只是运气不好?

当面对他人的失败时,多为对方考虑,而不是一味地陷入“基本归因偏差”。

我们应该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不是相反。

工作总是出错,我开始怀疑自己 |学会合理归因,是职场人的必修课

② 不够努力,是我们面对失败时更好的归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韦纳的理论里,他倾向于人们把成败到归结为“可控性”因素——努力。

因为人们在面对可控制的事物时,会激发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简单来说,如果一件事情你能够控制它的走向,那你自然愿意多付出一些去让这件事呈现出一个更好的结果,反之,如果你认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结果,那么我们便会陷入消极状态。因此,可控感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比方说,若一次考试考不好,如果你把失败原因归结为“题目太难”“自己太笨”“运气不好,考的都是不会的”,这对你下一次的考试,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甚至会让你逃避没学好的事实。

因为这些因素,都不是你能够控制的,久而久之,你便不再相信自己能够考好,患上“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无奈的现象,指的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他们会对现实的无望,做出一些无可奈何的行为,呈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

可能一个人的失败真的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但是通过韦纳的归因理论我们知道,只有努力这个因素是可控的。

如果你认为你运气不好,可你没办法改变运气好坏;如果你认为你能力不足,可你没办法在短时间内瞬间提高能力;如果你认为这次的任务太难,可你也没办法就保证下次任务就能够轻松解决……

与其去寻找一些外部因素的借口,不如把目光聚焦于如何下一次能够变得更好。

正如网上所说的:

“当你足够努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这并不是一句鸡汤,而是实实在在的方法论。

我们无法控制其他人怎么想,无法控制自己的天赋有几分,无法要求自己的运气有多好。这听起来或许令人绝望,但我们还留有一丝希望——那就是努力。

多努力一些,这是面对失败最好的方法,多去探究自己这次为什么失败,去想想还有什么没有做好的,多从努力归因,终有一天,我们会迎来胜利的喜悦。


总结一下: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是如何面对挫折,却会慢慢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而正确面对挫折,首先要学会合理归因。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基本归因偏差”,以及“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让我们严格地对待他人的错误,以及常常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通过学习韦纳的归因理论,我们明白了可把成败归于三个维度六个因素,能够更好地面对他人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努力,是我们面对挫折的更好方法,唯有努力可控制,唯有我们能够选择自己努力的程度。

愿我们都能用努力归因,去面对每次挫折,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最后,送一句话给各位: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若本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关注我,持续更新!


作者介绍:小天的书屋,专注于职场,致力于提升思维,愿阅尽天下好书,执笔走天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