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我是 ,向大家推薦一部電影,一部照耀今天的電影,歡迎關注我。

人上了年紀,就會自然熄滅往常誤以為燦爛的浮火,靜靜地去體味人生的厚味。有些事情是人們無法理解的,或是作為青年人所無法揣摩和體味的,我們總是被深深的旋渦吸引,關注,甚至沉醉、迷失;而這個恢弘而又神秘的人生旋渦則一天天浸泡,渲染,風化。歲月會讓約定、讓信念飄作雲煙,讓青春讓激情消逝蒼茫,也讓人深知即便是一目瞭然的惡行也難於以自己的一腔正義去撲滅,於是我們學會了旁觀和退縮,滿臉的裂紋埋藏了一層層的生存經驗。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楢山節考》劇照


廣袤的雪原,我們一覽無餘的鳥瞰,零星的植被覆蓋於白上,給這蒼茫的白點綴了些許異樣的冷色調。冷風在耳旁颼颼襲過,我們分明感覺到冬的冷峻和荒涼。山谷凹地灑落的小房社被酩重的積雪壓得低沉。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電影海報


影片開場就用一段自然景觀引出人物活動,於是我們看到從屋內探出來的兩個耷拉的腦袋,無精打采的,懶散的像是剛剛從睡夢中逃逸出來。陰暗的角落裡,活動著的是流竄的鼠類,在苟且討著生活。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楢山節考》劇照


老人阿玲婆和孩子進行關於牙齒的討論,孩子語言中的嘲諷暗示了牙齒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工具在老人生活的特殊含義。

今村昌平儘量讓隱晦的語言平易,讓灼燙的語言冷淡,這樣的對話淡化了原著中表現出的孫子輩對老人的不敬和褻瀆。迎合了東方文化以及收斂了張揚的語言讓本片開始的衝突來得不是那麼激烈。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楢山節考》劇照


獵人與野兔,追逐與被追逐,喧鬧的吆喝聲打破了沉寂的安靜,群逐隨筆直的松柏影動起來。當一隻大雕一個俯衝,叼走獵人的戰利品的時候,你我都會明白在這樣的冬,人類其實如同動物一樣,都在為生存掙扎。小溪旁漂落的死嬰,僵硬得無比殘忍,那是觸目驚心的現實化寫真。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存活下來就是人類唯一的祈望和福澤。片中有一幕是阿松和阿玲婆小兒子赤裸的交歡時說的話,“如果咱們生的是女孩就不用殺,還可以賣錢。”生命的貴與賤似乎頃刻偏執於一方,影片又一次撞擊著每個觀眾的道德底線,我們不得不在物質與精神之間,在生存和道德之間做一個抉擇,甚至這種抉擇毫無例外的,毫無掩飾的傾向於物質傾向於生存。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楢山節考》劇照


在大自然的物競天擇中,殘酷從一開始就誕生了,兒子似乎仍在尋找30年前為死去的父親,而影片很少提到父親的形象,僅僅兩次。但這兩次放置於影片的前後兩部分,都在暗示父親的靈魂在向阿玲婆招手,手法之精到,運用之巧妙,雙關的寓意天衣無縫的把兒子,父親和阿玲婆三者的價值觀聯繫起來。原本潛藏很深的人物性格突然清晰化,開朗化。
當兒子辰平聽說鄰村的寡婦阿玉要改嫁過來,於是無奈的說,“也只有這樣了”。其實女人在影片中是完完全全的工具,對於她們顯而易見的作用——生子,幹活,男人慾望的發洩工具,影片給予了足夠的筆墨,當然也蘊涵著足夠的冷漠,在一個原始的社會生活,冷漠是導演唯一能夠豎起的旗子。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楢山節考》劇照


與原著中阿玉的姍姍來遲相反,片子中的阿玉到來的匆忙且目的純粹,“因為這裡的生活相對較好,”她不加修飾的狼吞虎嚥,吃到鰻魚時流露出的欣慰滿足自然真實。婆婆與媳婦之間的真摯而淳樸的感情讓這樣一個暗色調的電影有了生氣和質感,同時是第一次正面描述生活的艱難。雨屋家偷村裡過冬的食物事件是村裡原始生活的又一次的反映,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就象徵著生命,即使是一家人企求饒恕也無法挽回其被活埋的悲慘命運,我這個時候也不願意把憐憫同情施於其上,只撐著自己的眼瞼目睹這一切。在這裡食物就是一切,偷取食物就是剝奪別人的生存權利,村裡人用自己的方式懲治了貪婪者。當生活只有生存和死亡兩種界定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奢望去考慮道德呢?我們只能把自己冷冰冰的目光投諸於蒼天,大海,還有漫漫雪山。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楢山節考》劇照


阿玲婆深知自己一個年齡將逾70的老人應該格守的道德,她在井口沒有猶豫的碰掉自己的兩顆牙齒,鮮血橫流著依然抱怨為何只顆掉兩顆,這不僅僅是因為孫子改編的歌謠讓她無法忍受這種諷刺和凌辱,更多的是老人心中無法排解的道德觀,潛移默化中讓有健康的牙齒變成有傷風化,變成鄙夷,愧疚。她心理也明白遲早該去楢山祭奠山神,於是在69歲這一年我們時常在田間看到老人佝僂的身體,斑斑白髮,舉著鋤頭,播種,耕耘。我們也曾看到婆婆教兒媳阿玉捉魚,傳承技藝,傳承祖訓。在這一年我們還看到她給無權討妻又處於性飢餓狀態的次子利助找到一次機會。

利助對性是趨之若騖的,殘忍的用野狗宣洩性慾告知我們一個事實,性與生存是人類和動物都無法逃避的自然法則,當然這也包括死亡——一個亙古不變的事實。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電影《楢山節考》劇照


母子兩人佇立在蕭瑟的山脊上,父親的靈魂若隱若現,兒子辰平總以為自己幼時弒父,內心徘徊於格守道德與反叛傳統之中,他不想重蹈父親的覆轍,也不願意接受母親的死亡觀。此時人物的陰鬱在狂暴的野風下讓人感到毛骨悚然,風打著旋在那棵樹旁邊猛烈咆哮,像是靈魂撕心裂肺的嚎叫。
按照“村裡面的規矩”,在她臨行前村裡有地位的男人集聚一堂,一條一條的規矩在相互傳送的酒缸過程中道出,“到山上不能說話;離家時不能被旁人看到;到山上的路是繞後山,通過冬樹爬第二座山,轉三圈池爬上石階;翻過一座山過七曲;過七曲後去馬背,從此進入楢山的黃泉路;楢山的路似有路又似無路,攀至最高處終點;上山路不能回頭。”

這些“規矩”在日後上山的小道上成為阿玲婆虔誠遵循的要素。在她臨行前,村前跑來一老夫,抱著她的雙足啜泣,他懦弱,畏懼死亡的哭訴與阿玲臨行前的安靜鎮定截然相悖,看淡生與死的界限,平靜等待冥冥中的歷程,咫尺天涯,其實對於她那是咫尺生死。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電影《楢山節考》劇照


幾聲狗吠,樹上貓頭鷹窺視著這對母子,遲暮的老人與無奈的兒子踏著眼前崎嶇的山路。兩旁樹枝上已經長出了蔭綠的新牙,融化的雪水依著岩石滑落到山澗,冬的窒酷儼然已經蕩去無存。猛然回首,村莊依然杳無聲息,阿玲輕輕在兒子肩膀上一拍,走吧。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楢山節考》劇照


其實山也依依,人也依依,兩人一路言語頗少,多用肢體傳遞和交流,一路上兒子只說了一次話,是表述對古訓的不解,也是對老人祭山習俗的怨訴。習俗和傳統是不可違背的,這是一種文化,包容著宗教、信仰,是一種最有力的禁忌。單純的個體群體的信仰和傳統間是無助的,沒有絲毫的悖抗,一旦這種信仰被破壞,毀滅的不僅僅是個體,群體信仰的坍塌將是會帶來整個部族的毀滅。

記得看[Ten Thousand Year Older]時候,神秘廣闊的原始森林中活動的部族因為赤裸裸的被世人發現,思想也被赤裸裸的清洗,灌注,替換,脆弱的信仰和傳統在一代代的傳承過程中轟然倒下。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楢山節考》劇照


荒郊野嶺,屍骨未寒,滿目瘡痍,白皚皚的猶如未融的積雪,灑落在山谷間,烏鴉遊走於腐屍碎骨,呱呱的叫聲殘酷而又透著淒涼。阿玲婆盤坐於白骨叢中,在楢山紛紛揚揚的大雪中迎接死亡,那種平靜,豁達在瞬息間有種蕩氣迴腸的悲壯。阿玲婆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已經在這死亡中做了了斷,她頑固或者說是近乎愚昧的信念堅守到了最後。今村昌平以一種完全東方式的哲學理念和審視人生角度,讓阿玲婆如佛般的坐化,而這對於我來說,是給浮躁的心一個久久的寒噤,是給疲憊的肢體一個長長的慰藉。


無痕的大雪讓整個山巒頓時變得白茫茫,依然的冷峰,依然的村莊,依然的人,依然的草,依然的雪,生命依然循環往復,袈裟吉唱著自編的歌謠:“上楢山的日子下大雪、樹墩家的阿玲好福氣……”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楢山節考》劇照


我至今只看過今村昌平的兩部作品,[鰻魚]和[楢山節考],“鰻魚”的作用當我在看第一遍的時候是不清楚的。我曾經以為它僅僅只是一個道具,並不象徵著什麼,就像我們時常對著鏡子裡的我,時而張牙舞爪,時而細語綿綿,時而瘋癲張狂,時而穩重羞澀,在緊迫的節奏和寂寞的頹廢后掙扎一下,將一身的臃腫卸下,剝落。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今村昌平和工作人員


我是個內向的、精神和肉體都受到壓抑的人,真的就如鰻魚中的他那樣,有時我會畏首畏腳的穿梭於校園裡,小雞肚腸般的喋喋不休,抑或是指桑罵槐。我需要釋放,緩慢的那種。這就如杯中蜷曲的紙張,頑固堅守自己的雛形,讓稜角和龜裂物化於精神之中。但當其在水的侵泡後則完全舒展,完全放鬆。但那不是擺脫壓抑的方式,因為你總會碰到杯壁,杯壁是無法擺脫無法視而不見的束縛。於是有評論說男主人公山下萬郎尋到舒緩心理的方式似乎是傾訴,對鰻魚的傾訴,這倒有些望文生義的盲目,杜撰,曲解。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電影《鰻魚》劇照


今村昌平對鰻魚之領悟如同他對海洋的領悟一樣,在於其島國情結,在於島國人非狹隘但世故。為了擺脫這種情愫,於是導演更願意把鰻魚置之於大海,將兩者自然之物和諧,讓遨遊變為非奢侈的寄託,變為非精神的維繫人類生活的歸宿。如此的煞費苦心,營造出的畸形扭曲心理將一切正統和理性置之腦後,讓這種寄託和歸宿蔓延,好象撕破天際的峒鳴鳥,劃過一道痕跡,留下幽遠的長鳴。


從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們學會了如何生活!

電影《鰻魚》劇照


這樣的自然感我們同樣在[楢山節考]中看到,其中或是蟒蛇吞食田蛙,或是狐狸捕食家雞,或是貓頭鷹捕食田鼠,鬱鬱蔥蔥的自然野性中瀰漫的是內心的張狂,是不羈的衝動,這與[鰻魚]的調味是驚人的相似,看似樸實的鏡頭實則融入了狂野和要求解放的道德觀。

這與原著濃烈的庶民氣息和關注老人活動的正統精髓不同的是本片袒露人內心的原始慾念,含沙射影當今社會制度化以及陰暗道德觀念的劣根性。

我是 ,從事多年影視工作,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