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慾太強,到底有多可怕?

父母的控制慾太強,到底有多可怕?

文 風青楊

8年前的春節,因不滿父母安排的相親,時年31歲的彭小虎離家出走,與整個家庭斷了聯繫。8年來,彭烈金和家人費盡心力,希望能找到兒子。最近的一次,彭烈金找到了兒子上班的地方,但後者迅速辭職,避而不見。幾經周折,派出所民警找到了彭小虎的電話。12日下午,被確診為腸癌晚期的彭烈金躺在病床上,顫抖著撥通了兒子的電話,電話通了,卻始終無人接聽……(成都商報)

這樣的新聞很多,說一件發生在身邊的事。朋友老家有一孩子十一歲,才上五年級,年前上吊自殺了,據說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極嚴厲,認為學習成績優秀是唯一出路,所以給他施加了很多壓力,並幾乎剝奪了他所有的課餘時間,他沒有玩伴,沒有遊戲機,也沒有電視可看,沒有任何的娛樂……他留下的遺書,有部份內容是這樣的:我知道你們是為我好,只是我覺得這樣活著也沒什麼意思。

在現實生活中,以上的悲劇例子數不勝數。這些話伴隨著孩子人生中的每個選擇:升學、擇業、辭職、婚嫁、生子等等。絕大多數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最後也許會變成以愛為名的強迫甚至要挾,一句“我是為你好”往往會成為萬能的理由。

你可以在家庭裡看到無數這樣的例子:父母拿著棍子監督孩子學樂器,說“我們花錢讓你學這個,是為了你好”;父母偷看孩子日記,美其名曰“掌握思想狀況”,反正“我們是為了你好”;父母要求孩子讀他們喜歡的學校和專業,因為“我們有更豐富的人生經驗,我們是為了你好”;父母逼著孩子考公務員,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因為這是“為了你好”,讓你更安穩或更有前途;父母逼孩子結婚,因為“我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到現在還一個人,太不負責任了,而且,人就是要結婚的,不然以後多孤苦,我們是為了你好”;父母要抱孫,“人怎麼能不傳宗接代呢,子女是生命的延續啊,而且你老了,也有孩子照顧你,我們是為了你好”……

如果父母都有較高等且高明的覺悟,自覺不干涉子女的婚姻,把催促子女結婚生娃的精力,用來經營自己的婚姻和晚年,就不會有那麼多婚姻冷淡如陌生人的父母了。說到底,中國父母擅長逼婚,大多是自己婚姻不善故而轉移注意力,給自己找點事情做。如果父母婚姻和諧溫馨美滿,自然不會把對於伴侶的愛傾注到孩子身上。

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總喜歡議論哪家的晚輩做什麼工作,找了個什麼樣的對象,品頭論足一番,真心見不得這種情景。一幫連自己婚姻生活都搞不定的中年婦女,整天對別人指手畫腳,說難聽點,就是自己過得不幸福,也不希望晚輩如願,從而拿出“你還小不懂生活的複雜”之類的謊言恐嚇晚輩,聽信這類恫嚇,你的人生就完了,從現在開始就要彎腰駝背唉聲嘆息地在妥協裡過一輩子。

一個年輕人想走自己的路,往往需要的步驟大致如下:先進行妥協,然後用痛苦經歷告訴長輩此路不通,之後再爭取走自己的路。如今的老一輩的成長過程,與子女經歷迥異,網絡時代的信息爆炸,多元化的社會發展,更使得代溝無限擴大。甚至可以說,這是有史以來代際差異最大的兩代人。它帶來了這樣一種局面:長輩隨著年紀的增長,習慣從世俗的角度出發,以“適應社會”、“會做人”、“工作要穩定”等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而且,因為當下的老一輩(尤其是40後和50後)經歷了太多動盪和飢餓,對妥協和穩定更為看重,甚至將之擺在夢想、尊嚴之上。但年輕人在多元化社會中成長,比長輩的年輕時代更為自主,有個人想法,甚至更加叛逆,因此很難避免觀念上的衝突。

與其說他們極愛孩子,不如說他們極愛那種對孩子的全面把控,這種控制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強大感,讓他對自己滿意。弗洛姆曾這樣評價精神操控的父母:“他們戴著以道德為名的面具,束縛子女對生活本身的渴望。”對親近的人語言打擊、拒絕溝通、情感威脅,多少“以愛之名”帶來的傷害,甚於真實的武器,像無形的殺手一樣傷人至深。以愛之名,施行對子女最大的控制。這種愛,正在慢慢將孩子變成奴隸。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無法反抗,感到壓抑和不自由,難以與人建立真正親密的關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甚至很難獲得幸福。

控制型父母在孩子長大後大部分親子關係緊張,孩子並不快樂,一心想逃離家庭。而孩子不受控制又讓這類父母的挫敗感更明顯。認知的侷限讓他們無法審視自身問題,把一切歸咎於孩子的叛逆、不孝,無法重建正常的家庭關係。說什麼“都是為了你好”只是理由,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控制慾和佔有慾的藉口,更是堂而皇之攪和他人生活的一個幌子,全然不是真正的目的。這種過度“關愛”,其根源在於父母往往將孩子視為自己人生的延續,而非獨立個體。

如果能把“我是為你好”換成“你快樂嗎”,中國式家庭的關係斷斷不會如此疏離。強烈的父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作者:風青楊 :知名評論人。一個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惡如仇,從善如流! 微博@風青楊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