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多媒体设备普及率达100%

近日,榆林市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八大行动计划,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模式,构建与教育强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形成具有榆林特色的“大数据+教育”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更好地支撑榆林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城区学校将实现500M以上带宽接入互联网,规模较大中学实现1000M以上带宽接入互联网。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教室和功能部室全部配置交互式多媒体班班通设备和资源,多媒体设备普及率达100%。普及数字图书馆、数字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录播教室、校园电视台建设。全面推开智慧校园建设,满足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60%的学校将建成与课程内容配套的特色功能实验室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特色环境。

二是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提升行动。建设榆林名师课堂、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模块资源模块功能。加强榆林教育数字图书馆应用,实现专任教师注册率100%,使用率90%;学生注册率80%,使用率50%。引进国内知名教材出版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具有榆林特色的“互联网+”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机制,大幅度提升教学资源供给能力,实现基础性资源、数字图书馆、素材资源、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教学专题资源、试题资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促进高质量开放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遍应用。

三是实施榆林教育云平台构建行动。普及教育云应用,整合校园安防监控、明厨亮灶、普通教室考试监控、常态录播、视频会议、食堂食品安全监控等视频系统,对接各县市区视频监控平台,进行分级、分角色、分权限远程可视化应用和管理,推进信息技术在科学决策、教学教研、督导评估、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榆林教育云平台应用工作推进,推动教育系统网络应用全面上云,建立健全教育云协同工作机制,贯通各级各类教育云节点,形成统一规范的教育云服务。

四是实施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应用行动。推进教育数据汇聚和治理,统一数据管理标准,提升各类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精准度。做好国家、省和市系统推广应用和数据采集,加快内部数据汇聚与治理,统一接入全省教育数据交换平台,确保数据汇聚的接口开放、通道畅通、管理机制完善、数据精准有效,实现教育统计的动态化、精准化,逐步完善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与决策体系。

五是实施智慧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行动

。落实《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推广智慧校园示范校创建经验,,组织有条件的学校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评价,建立多维度综合性智慧评价体系。建成百个“智慧校园”融合应用示范基地,引导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开展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建设50个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鼓励各学校依托教育云平台和资源,开展信息化应用试点和示范工作,解决信息化应用中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

六是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开展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活动,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落实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重点任务。引导学校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县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七是实施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中小学(含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2.0培训。引导教师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设立100项示范课题,激发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推动学校开设人工智能、STEAM教学、创客教育、编程教学等特色信息技术课程,完善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组织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创新交流等活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

八是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行动。建立市、区、校三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强化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健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等,确保网络安全保障常规化、日常化。加强教育行业网络安全技术监测、预警和态势分析,逐步实现对本市重点教育网站的全覆盖实时监测。完善教育行业内网络安全检查、通报和整改机制,定期开展安全扫描和风险评估,及时修补安全漏洞。

(AK)

榆林市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多媒体设备普及率达1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