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對膽囊判“死刑”,發現膽囊息肉也可以保!

生活中,如果有人得了膽囊疾病,尤其是大於1公分的膽囊息肉,很多患者因擔心癌變往往選擇手術切除,但隨後的病理分析又可能讓這場手術顯得十分"多餘"。在臨床上,醫生已經可以藉助超聲造影技術正確診斷膽囊息肉疾病,健康膽囊完全可以"倖免於難"。

那麼,什麼是超聲造影技術,原理又是什麼呢?9月26日,在第十七期"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之"科技保駕健康生活"專場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超聲科副主任醫師費翔,用自己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向大家展示了一場如何保住健康膽囊的"科學大救援"。

不要輕易對膽囊判"死刑"

膽囊息肉指的是膽囊腔內突出的或者隆起性病變,大多數球形的或者半球形,有蒂或者沒有蒂,可以單發或者多發,大多數膽囊息肉是良性的。膽囊息肉只是一個統稱,根據息肉的性質可以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包括膽囊腺瘤,腺癌,脂肪瘤等等。非腫瘤性息肉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不要輕易對膽囊判“死刑”,發現膽囊息肉也可以保!

不同類型的病變治療方案也不同。一般來說,非腫瘤性息肉是不會惡變的,不需要手術;腫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變幾率,可導致膽囊癌,需要進行手術。

當然,是否手術要依賴很多指標來判斷,比如患者的年齡,是否有症狀,是否有膽囊結石等,最重要的是要判斷息肉的大小。當超聲大夫發現膽囊息肉的時候,會精確測量出息肉的大小,如果大於1公分,目前大多數國家的外科都會推薦患者進行膽囊的切除手術。

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所有大於1公分的息肉都是腫瘤性息肉,需要手術切除呢?費翔說,在臨床碰到的六個例子中,有將近有一半的息肉是不需要進行膽囊切除的。此外,有文獻稱,1公分以下,1-2公分,2-3公分的膽囊息肉惡性病變的風險不同。如果按照現在的外科指南,1公分以上的息肉都要進行切除,將會面臨大量的不必要的切除。

不要輕易對膽囊判“死刑”,發現膽囊息肉也可以保!

超聲造影技術讓臨床診斷更精準

膽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參與了我們的消化、吸收。醫生能否做一些鑑別性的診斷工作,避免不必要的膽囊切除呢?這不僅需要目前的常規超聲,還需要超聲的新技術加以判斷。

目前,常規超聲對檢查和診斷膽囊息肉敏感度雖然很高,但鑑別能力非常有限,所以超聲造影技術在診斷膽囊息肉的病症中十分重要,它能夠效反應膽囊局灶性病變微循環灌注的特徵,包括增強時間、增強強度、血管模式、基底部寬度、壁結構完整性。膽固醇息肉、腺瘤性息肉、息肉樣膽囊癌的造影表現不同,超聲造影技術能夠提高醫生的鑑別診斷能力,彌補常規超聲在這方面的侷限性。

不要輕易對膽囊判“死刑”,發現膽囊息肉也可以保!

在臨床中,最常見的非腫瘤性息肉就是膽固醇性息肉,發病率最高,佔良性息肉的50%-90%。膽囊超聲造影技術應用後,膽固醇性息肉切除率明顯下降,從93%下降到40%,53%的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膽囊切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