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後一週很多人容易感冒,中醫叫做“春溫”,怎麼治病根是關鍵

2019年“立春” ---------話養生防病

2019年立春時間:2月4日 11:14:14,農曆2018年十二月(大)三十, 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春溫”感冒

立春後一週很多人容易感冒,中醫叫做“春溫”,怎麼治病根是關鍵

立春後的一週,很多人出現這樣的症狀:發熱,甚至高熱,咽喉痛,咳嗽。伴隨著還有口渴,鼻塞,身重,舌脹,感覺頭目口鼻咽喉混沌不清爽。大部分是在症狀開始後的3、4天以後,有的燒已經退了,鼻塞聲重;有的咳嗽,咽癢如有鵝毛在喉,要咳的時候沒有辦法忍住;還有的發燒過後提不起精神,口淡沒有食慾。這個感冒看起來是流行的,傳染的,因為大家的症狀很相似,發病時間也很集中。其實再流行的病,也是有的人得,有的人不得。古人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還是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中醫把這種感冒叫做“春溫”。春溫是怎麼來的?

立春後一週很多人容易感冒,中醫叫做“春溫”,怎麼治病根是關鍵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經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訓人有伏氣之為病也。夫冬傷於寒,甚者即病,則為傷寒,微者不即病,其氣伏藏於肌膚,或伏藏於少陰,至春陽氣開洩,忽因外邪乘之,觸動伏氣乃發,又不因外邪而觸發者,偶亦有之。其藏肌膚者,都是冬令勞苦動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陰者,都是冬不藏精腎臟內虧之輩。此即古人所謂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

立春後一週很多人容易感冒,中醫叫做“春溫”,怎麼治病根是關鍵

“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語出仲景先師《傷寒論》,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言書”;這一句就是真傳,照著做,就能治好病;儘管症狀相似,每個人還是不同,一定要搞清楚病在哪裡,才能有的放矢。治療“春溫”,等於要治療冬天留下的小病根:寒邪入裡化熱,寒熱錯雜。治療以麻杏石甘湯為基礎, 麻黃 杏仁 石膏 甘草 梔子 連翹 為主加減。長期睡眠不足,或體弱,又勞心耗血之人,小柴胡加石膏湯比較適用,柴胡 半夏 黃芩 太子參 石膏 生薑 大棗為主加減。已經用過中西藥治療,病情轉變的,要根據脈症判斷。總之,根據各人素體差異,看寒熱多少,以決定藥物比例;另外氣血虛的補氣血,脾胃弱的補脾胃,痰多的化痰,氣鬱的順氣,加加減減,隨證治之。此病不要小看,因為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治療病根,搞不好,咳個兩三個月,剛好一點,下次感冒再咳兩三個月。不要追求表面的退燒止咳的效果,要徹底根治,以防後患。

立春後一週很多人容易感冒,中醫叫做“春溫”,怎麼治病根是關鍵

預防為主

現代人頭腦發達,身體越來越弱。平時要對自己負責,糾正自己素體的偏性,調整工作和生活的節奏,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冬天適時保暖,節制飲食,早睡晚起,適量的(不要過多)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