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圩場》撥開厚重歷史,重溫井岡山時期的後勤保衛戰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網購早已成為人們的家常便飯,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心儀的商品當天就送到手裡,簡單、高效、速度,已然成為一種生活常態。當我們把目光轉回到上個世紀,回到革命戰爭的艱苦歲月裡,別說買東西了,就連籌建集市都成了難題。影片《紅色圩場》就將鏡頭對準了戰爭時期的特殊歲月,採用豐滿細膩的筆觸和頗具藝術性的表現手法,重現紅色圩場的建立過程。

《紅色圩場》撥開厚重歷史,重溫井岡山時期的後勤保衛戰

圩場,是湘、贛、閩、粵、桂等地對集市的稱呼。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根據地物資供應和部隊給養相當匱乏,為解決這一問題,毛澤東同志率領紅軍,在遂川草林創建了第一個紅色圩場,通過打土豪,開圩場,保護中小商人利益等有力措施,改變了當地的經濟狀況,也解決了供給和補養的問題。片中,既有革命領袖對革命事業的求真務實,又有普通群眾的思想上的轉變,以及紅軍戰士不怕犧牲、一心為民的革命精神,無疑是對那段革命歷史的真實寫照和充分還原。

《紅色圩場》撥開厚重歷史,重溫井岡山時期的後勤保衛戰

建立圩場,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是一項困難、繁重、複雜的工作。革命領袖親歷親為,涉險深入到一線開展工作,並想方設法解決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與普通商戶談心,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將心比心,逐漸讓對方放下成見;從根本上保障商人的利益不受侵害;與紅軍戰士一起同甘共苦,衣食住行不搞特殊化,一碗肉都要自己付錢;關心當地百姓的疾苦,不遺餘力為家屬治病;對土豪、地主等頑固分子,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一系列方式和方法的運用,不光轉變了當地群眾的思想觀念,更是為圩場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紅色圩場》撥開厚重歷史,重溫井岡山時期的後勤保衛戰

影片中的幾個片段,尤為令人感動。紅軍戰士為了守護中小商人的利益,在店鋪外徹夜值守;遇到突發火災,戰士們第一時間衝鋒在前,減少商戶的損失;村民的孩子走丟了,戰士們全員發動,很快把孩子找了回來;而對於地主、惡霸採取封門的舉措……一系列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從根本上打消了當地村民的思想顧慮,不光是井岡山革命精神的真實體現,更表現出紅軍戰士不忘革命初心和使命的優秀素養。

《紅色圩場》撥開厚重歷史,重溫井岡山時期的後勤保衛戰

《紅色圩場》沒有從厚重的戰爭入手,而是在圩場建立的過程中,選取了幾個身份不同的典型人物,茶店老闆戴菊花、普通戰士黃梓風,商人代表郭和生,從三個不同的小人物入手,透過不同的視角來展開故事,三個人之間有著某種巧妙的聯繫,穿插在恢復圩場的工作之中。說起來,影片在編排上相當大膽,以特殊背景下小人物的所見所得和所感所想來推動劇情,不光視角獨特代入感強,更是能夠以小見大,透過小人物的言行和轉變來重新解讀歷史,再現崢嶸歲月。

《紅色圩場》撥開厚重歷史,重溫井岡山時期的後勤保衛戰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古田軍號》、《周恩來回延安》、《紅星照耀中國》、《決勝時刻》等一系列影片陸續與觀眾見面,都在從不同的角度,還原上個世紀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刻,《紅色圩場》也不例外。影片既有對重要歷史時刻的充分還原,又有對革命領袖的全新塑造,更注重對細節的苛求與把控,那份薪火相傳的革命精神,無疑更值得觀眾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紅色圩場》撥開厚重歷史,重溫井岡山時期的後勤保衛戰

對於不少人來說,圩場這個詞還比較陌生,對它的理解恐怕還停留在歷史中。而影片《紅色圩場》上映,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這樣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登陸影院,將當年草林圩場建立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故事帶到觀眾身邊,實屬難得。跟隨影片中的故事,跟隨革命領袖的腳步,跟隨戰士的身影,重溫井岡山時期的崢嶸歲月,重現那段鮮見的革命歷史,顯影了影片的題材獨到與難能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