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赶走儿媳妇,让儿子独守空房,却被后人称赞:真男人

情感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是人的本性。或喜、或忧、或悲、或哀、或愁,这些情愫总是会在不经意之间被激发出来,然后自己的心里慢慢堆积,等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就会选择以一种方式来将这些情感给宣泄出来。

就像我们现在喜欢写写散文,写写日记,写写随笔来抒发自己心中所想,古人也有他们自己特有的方式。咱们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创作,是一种生活的创作。他们将自己所想写进其中,或是传世,或是送给特定的人。

继诗之后,词在宋朝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宋朝的文官、文人们就喜欢用词来抒发自己的内心。宋朝的一大才女李清照就创作了不少佳作,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足以让人细品其中味。

其清朝是女子中的奇才,而大部分为官的男子们则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进去的有才识之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作诗写词或写文章。

王安石赶走儿媳妇,让儿子独守空房,却被后人称赞:真男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王安石,有一个儿子,叫王雱。他和他父亲一样也入朝为官,还参与了他父亲的变法队伍中去。王雱就曾经为自己的妻子写下了一首词。这首词叫《眼儿媚》,这一看就是诉说男女情感的作品。而他之所以会写这首词,就是因为他的父亲拆散了他和妻子的姻缘。

王雱的《眼儿媚》诉说心事

王安石赶走儿媳妇,让儿子独守空房,却被后人称赞:真男人

王雱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在他妻子嫁人之后,王雱“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这人一旦有了心事,那即便是没有任何情感的景物,在他的眼里也变得有情感起来。因为此时,看着景物的人已经将眼睛所及之处都加上了感情的色彩,而这个色彩,就是他心里的感觉。

这词中这样写道: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王安石赶走儿媳妇,让儿子独守空房,却被后人称赞:真男人

王雱思念妻子,所以当他见到了杨柳想起了“留”的意思,想起了自己没能挽留住妻子,所以此时的轻雾依然有了“愁”的情思。他每见到一个景物就想起了自己的妻子,想起了现在孤苦伶仃的自己和心中无限的惆怅。

其实,我们不要被这首词给迷惑了,觉得王安石太过狠心,将自己的儿媳妇嫁给别人,而让儿子“独守空房”,独自承受这相思之苦。其实,王安石这样做是有其道理的,他的行为可以说是深明大义,为儿媳妇着想。不然,有哪位父亲会忍心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痛苦呢?

王安石嫁儿媳

王安石赶走儿媳妇,让儿子独守空房,却被后人称赞:真男人

这件事还得从王雱的性格说起。王雱有着多疑的性子,爱没事的怀疑这儿怀疑那儿的。王雱虽然是真心喜欢他的妻子,可是这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如果没有信任的话,那岂不是连路人都不如了。再加上,王雱心理有些不太健康。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患有抑郁症。多疑和抑郁症加起来,那还了得。这得活生生将人逼疯了不成。

王安石赶走儿媳妇,让儿子独守空房,却被后人称赞:真男人

王雱和妻子结婚之后就有了孩子。刚开始没觉得,可日子一长,王雱就觉得有些不对劲。他越看这个孩子,是长得越来越不像自己。所以他怀疑妻子红杏出墙。当时,王雱单凭自己的猜测,就想要动手将孩子杀死。

王安石赶走儿媳妇,让儿子独守空房,却被后人称赞:真男人

王雱犯心病也不是一次两次,日子一久王雱的妻子就忍受不了了。因为,

最后王雱还是将他的幼子给折磨死了。

作为公公的王安石也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儿媳妇过着这样的生活。虽然,古代讲究三从四德,但是王雱的妻子并无过错,错就错在王雱那疑人的心病,让这个小家庭貌不合,神更是离得十万八千里。

所以,王安石在慎重考虑之后,决定擅自做主,将儿媳妇嫁出去。免得她一个妇道人家白白在这浪费了大好青春和性命。

王安石赶走儿媳妇,让儿子独守空房,却被后人称赞:真男人

虽然王安石的做法最终让王雱陷入了相似的困境,但是王安石这样做事没有错的。一来,他深明大义解放了儿媳妇的痛苦生活,二来王安石这样做也能给儿子一个教训,并且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些错误终究无法弥补,有些事情也终究无法回头,王雱为他的多疑和心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即便他还喜欢着自己的妻子,但是既然不能给她幸福,那就放手让她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