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当真成为了最“秃”出的群体了吗?

我本人曾认真考虑过这样的场景,在规划的一段境外出游的时光里,在从大学时期保持至今已有13年的板寸头上,戴上一顶韩版蓬松递针自然棕色的假发套,耳朵里塞入循环着Eason Chan的歌曲《浮夸》,然后在旅游目的地的地标前拍几张双手插兜的照片,上传至微信朋友圈,附上“不够爆炸怎么会有话题”或者“世界那么大,我也来看看”之类的文字……

今年的“双十一”话题很多,其中有一个十分扎心且登上了微博热搜的前三名。根据2019天猫发言人微博公布的双十一假发套成交数据显示,在所有购买假发套的人群中,90后是本届双11最“秃”的群体,以42.41%的比率成为假发套购买主力军,跟随其后的是80后(占比25.88%)、70后(占比14.28%)、00后(占比8.36%),本应是假发套需求主角的60后占比7.04%,屈居第五……

针对这组数据,众多网友表示扎心。这种心情与感受,可能源于现实中的生活压力大,总是感觉“太南了”,有种未老先秃的“赶脚”。如果我也是这样想,确实不是一般的扎心呢,更令人纠结的是,在现实生活面前,难道我已经接受“油腻中年”的状态了吗?因为作为80后的我,在这届“双十一”,我压根没有萌发过一丝丝购买假发套的念想,难道是我对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自我都没有规划和憧憬了吗?的确,如果不是因为“90后是本届双11最‘秃’的群体”这个话题,我估计早就忘记曾经考虑过戴上一顶假发套出游的理想生活规划了。

不记得是哪位经济学家还是网络大咖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了,任何经济现象都会有很多事实数据在支撑。我们暂且不论这一届“双十一”购买了假发套的90后们,到底有多大的比例是给自己买的、有多大的比例是帮他或她的父辈或祖辈买的,不去细究这些90后买家们在天猫上注册时填写的90后这个年龄信息的真与假,也不去查究这个假发套的成交数到底是多少,以及成交数如果按城市划分造成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成都排前五甲的原因……

然而,购买假发套这一行为之所以成为热议,以及90后购买假发套的具体用途,却是真的值得我们大家认真思考和看待。

关于佩戴假发套的用途和心理,我想应该出于爱美的需要,或出于填补发际线后移的需要,或出于化妆(演艺)效果方面的需要,或出于礼仪装束的需要,或还有出于职业的需要,比如一些西方国家还有我国香港地区的法官和律师在庭审时就要佩戴一顶司法假发。此外,根据网络上的一项统计,假发在非裔人群中成为绝对刚需,因为他们的头发不仅生长缓慢而且卷粗硬,发丝会像弹簧一样拉伸收缩,留长了就会变成我们说的爆炸头,所以他们要么把头发剪短,要么编成辫子,飘逸长发和他们基本无缘,也因此差不多每十个黑人女性就有九个半戴假发。假发套的品牌也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比较知名的就是“瑞贝卡”,在非洲地区,谁要是用“瑞贝卡”,谁就像穿着阿迪、耐克一样有面儿。这个“瑞贝卡”品牌诞生地就在河南许昌,瑞贝卡股票早于2003年7月在上海证交所隆重发行上市,成为全球发制品行业第一股。此外,据说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每2秒就能卖出一顶来自中国的假发……

登陆天猫手机APP,假发套的商品也是琳琅满目,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的都有,款式也有男女性别、长短曲直真假毛发之分,技艺有手织、针织和递针等之别。是的,现如今的中国,我们确有让每一个“地球村”人爱上中国造的本领和好物。

思绪往过去拉远一些,我脑海中始终回旋着一个记忆片段:1997年7月1日正在读4年级的我们,被学校组织到升旗台上观看香港回归交接仪式,深刻记得当时校长给我们讲的一句话是:“‘小平同志也想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今天我们都能做到了!”

我把这段回忆说给90后的老婆“秀姐”听,还说我想把戴那顶韩版蓬松递针自然棕色假发套的出游安排在香港,而且一定要去红馆,在那里放声唱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还有Beyond的《再见理想》。“秀姐”不紧不慢说,“为什们不是台湾呢?”

是的,为什们不是台湾呢,这些90后,是第一代“有互联网陪伴着长大”的中国人。随着90后全面进入社会,他们在社交平台、消费平台话语权不断增加。这组假发套成交数据是继2018年“90后已经全部抵达成年站”的又一次扎心提醒:在时代的前进潮流中,90后确实已成为了十分突出的群体。

体现90后鲜明特征的每一种现象、每一项突破、每一种秩序,只是用“90后”这个时间标签在提醒着我们,90后在逐渐全面引领潮流而已。

他们都是潮流出头者,而不是我们认为的秃头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